必有立於斯世,而謂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則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懇懇
之意”(《陳亮集》卷22《告祖考文》)。陳亮自小受其祖父豪放之性格之影響,
又受其曾祖父抗金事跡的感染,從小就關心國家命運,抱有經略四方之志,為他後
來走向光輝的人生道路確定了初步的方向。
《宋史·陳亮傳》說他“生而且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
下筆數千言立就”,從青少年開始,就顯示了他是一位聰穎精明,才華橫溢和志量
非凡的人。在18歲時,他就考查了歷代古人用兵成敗的事跡,寫出了《酌古論》3篇,
討論了19位風雲人物。當時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對他十分賞識,讚譽為
“他日國士也”,並“請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賞的是陳亮博通古今
的才華,期望把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軌範中去,孝宗隆興元年,
周葵參知政事,聘陳亮為其幕賓“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時豪俊盡其議論”。
周葵授以《中庸》《大學》曰:“談此可精性命之學”,(同上),但陳亮對此不
很感興趣,他後來說“紹興辛已,壬午之間,余以報治兵事,為一時明公巨臣之所
許,而反授《中庸》《大學》之旨,余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於時,道德性命
之學亦漸聞矣。”(《陳亮集》卷28《錢叔因墓碣銘》),經過學習,陳亮雖然對
道德性命之學有所了解,但他卻認為,那種空談心勝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於實際,
更不能解決抗金統一事業,所以沒有按照周葵為他設計的道路去實行,而是繼續研
究前人的歷史,並且又撰著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
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中興復國的借鑑。
陳亮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又是一位具有自己的主張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
勢的英豪之士,他的文章和議論不是為了謀取官職而作,且常常為權勢人物所不悅,
因此,在青壯年時期,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得中。他說:“亮聞古人之於文
也,猶其為仕也,仕將以行其道也,文將以載其道也,道不在於我,則雖仕何為”
(《陳亮傳》卷28《復吳叔異》),陳亮認為,做官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主張,
若不如此,不如不做官,後來他又參加了幾次科舉考試,這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