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畢竟是不可等同的,況且,這個“心”的內涵,主要是指綱常倫理一類的東西,
這些東西歸根結底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只是他自己將其加上了一層薄薄的客觀外
形而已。因此,魏了翁的哲學是以“心理合一”的特殊形式出現的主觀唯心論。
(二)“致其知而明其明”的認識論
在認識論上,魏了翁提出了“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他和朱陸一樣,認為
“心”既是宇宙的來原,又是認識的對象和主體。在魏了翁看來,做學問不需認識
外物,主要是向內用功,以發掘自己心中固有的“知”和“明”。他說:“人之一
心,廣大而精微,學問之道,所以致其知而明其明也。”(《文集》卷47,《張行
父忠恕拙齋記》)既然“心”能“主天地”,“命萬物”,能“貫通古今”和“錯
綜人物”,是宇宙萬物之本原,所以認識的對象就是主體的“心”。“致其知而明
其明”的意思,就是通過對內心固有的“知”加以發掘光大,以達到通曉一切之目
的。怎樣達到這一目的呢?魏了翁提出了一個“以敬為主”的方法。他說:“以敬
為主,則聖門傳心之要也。是故敬焉者,所以此心而根萬善者也。”“主靜”是二
程和張栻的修養方法。所謂“主敬”,是通過自我修養和抑制,使自己固有的善良
之心保持專一不二、不為外物所動的修養方法,它類似於佛家的“定功”。所謂
“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實際上是陸九洲“發明本心”的修養方法和認識方法。
魏了請也主張“先應乎其大者”,他說:“大者立,則小者達焉”(《文集》卷49,
《均州尹公亭記》)。不過,他講“先立乎其大者”主要目的是為了克服朱熹學說
的煩瑣、迂闊之病。其實,魏了翁在治學方法上並不贊成陸九淵不讀書、不窮理,
靜坐而論道的治學方法。他主張“循環讀經,亦以此明此心”,這是要求把朱熹的
“格物致知”同陸九淵的“自存本心”結合起來,主張通過“致知”的途徑去“發
明本心”。他既主張以明本心為根本,又要求熟讀經書,既拋棄了朱熹“今日格一
物,明日格一物”的支離無所歸宿的方法,又否定了陸九洲“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的態度。這就是魏了翁“致其知明其明”的認識論之基本特點。
(三)“欲有善不善存”的“理”“欲”關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