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是取諸葛亮隱居待時之意,表示自己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胸襟抱負。
然而南宋王朝的覆滅已成定局,沒過幾年便土崩瓦解了,可惜吳澄滿懷壯志,未得
施展。學友程鉅夫深知吳澄當時的良苦用心,專門為他的茅屋題名曰“草廬”。從
此以後,四方學者便稱吳澄為草廬先生。
四、隱居窮谷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攻陷江西,撫州淪為元人統治區。樂安縣丞
黃西卿是一位忠義之士,他不願降元做官,便攜帶全家避入深山窮谷,甘心忍飢挨
餓,艱難度日。他素慕吳澄講學之名,特意邀請吳澄前去教授其子。吳澄出於對這
位縣丞的敬仰,欣然應邀前往。於是在山中授徒講學,潛心著述,與黃西卿相處甚
得。
至元十四年(1277),江西戰亂頻仍。吳澄侍奉父母雙親到處避難,很少有安
居之日。後來,幸得鄉貢進士鄭松熱情相迎,於是一道隱居布水谷。鄭松(1235—
1307),字特立,樂安(今江西樂安縣)人。南宋末年應鄉試中選,入無閒居不仕,
專意研究經學。吳澄與鄭松共同結廬於布水谷中,二人每日以論學為事,可謂優遊
年歲,自得其樂。布水谷位於樂安之高山,上有田有池,群山外環,內有一道溪流
直通懸崖飛瀑而出,其景致十分壯觀。谷中吳鄭兩人所居草廬,後人稱為古隱觀。
吳澄身居布水谷,雖簞食瓢飲。艱苦備嘗,但他一力纂次諸經,一日不曾懈怠。
在短短几年時間內,他注釋了《孝經》章句,校訂了《易》、《書、《詩》、《春
秋》,修正了《儀禮》、《小戴禮記》、《大戴禮記》等,對儒學經典的整理和流
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下面就諸書分別予以簡述,以便知其大概。
《易》據《漢書·藝文志》載:《易》12篇,即包括經二傳十。自從魏晉諸儒
分象象文言入經、而《易》非古,註疏傳誦者苟且因循以至於宋。宋代名儒呂祖謙
通過精心考證,將《易》恢復其舊。而後朱熹沿用呂本,但對於書中文字闕衍謬誤,
沒有來得及全面訂正。吳澄有鑑於此,特重加修訂。他採用呂祖謙古易本經文,每
卦先列卦變主交,每交先列變交,次列象占。十翼也各分章數,其訓解各附句下,
音釋考證於經則附於每卦之末,於傳則附於每章之末。
《書》宋儒多疑古文《尚書》為偽書,從吳澄開始,專主今文《尚書》。吳澄
以今文《尚書》25篇自成卷帙,以區別於古文《尚書》;又將原書各篇開頭的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