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拜師入門,久之樂而忘歸。其鄉年輕學子和詩社好友們都再三勸他返回家園,並
十分關切地說:“翁老矣,何乃自苦若此!”董氵雲深有感慨地答道:“吾方幸逃
於苦海,憫若之自苦也,顧以吾為苦耶!吾方揚囗於渤氵解,而振羽於雲霄之上,
安能復投網裡而入樊籠乎?去矣,吾將從吾之所好。”此後,他便自號曰“從吾道
人”,一直服膺王守仁,潛心研究陽明心學。
當年八月中秋之夜,皓月當空,照得大地如同白晝。王守仁宴集諸生於天泉橋
碧霞池上,門人在侍者有一百餘人。酒至半酣,眾門人歌詩助興,有的彈琴,有的
吹簫,有的擊鼓,有的泛舟,有的投壺聚算,有的叩舷高唱,遠近相和,此伏彼起。
看到諸弟子忘情任性,心曠神信,王守仁不由得興奮異常,他深深感到“聚天下英
才而教之”的莫大快樂。於是,他即興賦詩兩首,其二云: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
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
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
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月夜二首(與諸生歌於天泉橋)》)
王守仁在此詩中儼然自詡為當年聲稱“吾與點也”(《論語·先進》)的孔子,
而公開貶斥宋代理學家朱熹和漢代經學家鄭玄,表明自己的“心學”與程朱理學勢
不兩立,也與漢代經學格格不入,這充分顯示了王守仁大力倡導“心學”的鮮明立
場和大無畏精神。
嘉靖四年(1525),王守仁在《答顧東橋書》中較為全面地闡述了“良知”和
“致良知”說,對朱熹:“格物致知”、“知先行後”等思想進行了理論批判。
“良知”論是“知行合一”的本體思想的展開和理論化,“致良知”就是通過發展
“良知”而使人的道德潛能現實化,從人自身的本性中派生出現實人生的價值和生
命的價值。所以,王守仁特別教誨諸生:“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但
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示諸生三首》)他要求諸生拋棄舊學故紙
辭章,力求在現實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以發展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這一年,王守仁為父親守喪三年已經滿期,按照慣例,朝廷應當召他回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