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職。但是,儘管御史石金等人交章論薦,而執政者卻一概不予理睬。隨後,尚
書席書又上疏特薦曰:“生在臣前者見一人,曰楊一清(曾任吏部尚書,後為首輔,
因被人攻訐去官);生在臣後者見一人,曰王守仁。且使親領誥券,趨闕謝恩。”
然而,朝廷終究不召守仁領券。這樣,他只好閒居在家,繼續授徒講學。九月,他
與諸生制訂了講會條約。這個條約,實際上是一種學術性活動組織章程。集會地點
定於龍泉寺中天閣,時間定為每月初一、初八、十五、甘三日。條約要求諸生“務
在課掖獎勸,砥礪切磋,使道德仁義之習日親日近,則勢利紛華之染亦日遠日疏,”
“相會之時,尤須虛心遜志,相親相敬。……或議論未合,要在從容涵育,相感以
成;不得動氣求勝,長傲遂非,務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守仁組織講會,訂
立條約,倡導諸生在講會中地位平等,爭論自由,這是他創建陽明學派的一項有效
措施。十月,通過王良等人的共同努力,在越城(今浙江紹興市)西部門內的光相
橋東邊建成了陽明書院,以廣居從學之士。這座書院從此便成為陽明學派傳道授業
的重要場所,許多有名的王門學者都曾經在這裡受學或講學。
王守仁居越講學六年(1522——1527),廣授門徒,創立學派,其心學著作
《傳習錄》由原3卷增至5卷(嘉靖三年十月由門人南大吉續刻于越),《文錄》4冊
亦刊行傳世(嘉靖六年四月由門人鄒守益刻於廣德州),其他理論著作亦廣播於學
界,這標明陽明學說已經發展到了成熟階段。這一時期,王守仁在“知行合一”的
本體論方面完成了他的理論體系建設,以“良知”揭示道德本體,以“致良知”揭
示道德修養方法,從而正式建立起具有獨立思想體系的新儒家學說——陽明心學。
與此同時,經過王守仁苦心培養的一大批陽明學派的骨幹人物已經嶄露頭角,茁然
獨立。諸如浙中的錢德洪、王畿、陸澄、顧應祥、黃宗明、季本、張元沖、張元忭、
蔡宗兗、朱節;江右的鄒守益、歐陽德、聶豹、黃弘綱、陳九川、魏良弼、何廷仁;
北方的南大吉;南中的黃省曾;楚中的林信;泰州的王民等等,後來都成為陽明學
派支系的開創人物,為陽明學說的傳播和發展各自作出了突出貢獻。
十、天泉證道
嘉靖六年(1527)五月,朝廷命王守仁以原官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前往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