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為自作也。班孟堅之改《史記》,必不如《史記》也;宋景文之改《舊唐書》,
必不如《舊唐書》也;朱子之改《通鑑》,必不如《通鑑》也”。(顧炎武《鈔書
自序》)在嗣祖的督促和用心教授下,到14歲,炎武已將《資治通鑑》全部讀畢。
功課之餘,王氏還經常給他講述劉基、方孝孺、于謙等明朝歷史上傑出人物的故事,
以激勵炎武學習前輩先賢。
顧炎武少年時代受到的這些教育,對他以後的學術成就和立身處世無疑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
天啟六年(1626),顧炎武入學,成為縣學生員,取學名曰繼紳,開始致力於
習學科舉文字。在縣學中,炎武與同窗歸莊(字玄恭,號恆軒,明亡後更名作明,
崑山人,其曾祖即有名散文大家歸有光,1613—1673)結識。兩個同齡少年常在一
起切磋學業、縱論國事,由於意氣相投,很快就成為莫逆之交。
這個時期,朱明帝國已是大廈將傾。當顧炎武降生之時,神宗皇帝朱詡鈞已經
有20多年不徹朝堂接見廷臣,以致朝政日益廢弛,這種極不正常的狀況一直持續到
萬曆末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時僅16歲,為人庸懦無能,卻喜愛作木活,史稱其“好
親斧鋸椎鑿髹漆之事,積歲不倦”(《明通鑑·天啟。年》);他寵信宦官魏忠賢,
魏目不識丁,竟被任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代他處理章奏。於是大權旁落,國事無大
小皆出入魏忠賢之門;內閣廷臣及四方督撫則多仰其鼻息,甚至拜忠賢為干爺,呼
為“九千歲”,形成“閹黨”集團。天啟五、六兩年,魏氏迭興大獄,殘酷迫害以
東林黨人為代表的正直官吏,許多志士仁人慘死獄中,而且株連極廣,朝政敗壞到
了極點。加之內憂外患頻仍:萬曆四十六年(1618),雄踞關外的努爾哈赤以“七
大恨”告天誓師,正式向朝廷宣戰;天啟元年(1621),清兵攻陷瀋陽、遼陽;山
東白蓮教首領徐鴻儒起事,占領鄆城、巨野、鄒縣、滕縣,並一度切斷運河漕運;
永寧(今四川敘永)宣撫使奢崇明叛亂,下遵義、據重慶,兵圍成都百餘曰:天啟
二年(1622),清兵在取得遼河以東70餘城之後又攻占廣寧(今遼寧義縣),兵鋒
直逼寧遠,山海關危在旦夕;天啟七年(1627)三月,陝西饑民暴動,揭開了明末
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這年八月,嘉宗死,其弟由檢即位,改元崇禎。崇禎皇帝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