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需要何等頑強的毅力!
少年時代的王夫之大約也不乏普通兒童的調皮淘氣。晚年回首往事,他說那時
常犯“口過”,“早歲披猖”,惹得父親不高興,常常十天半月不再理他,直到他
內心自覺認錯,涕泣求改時才給以教訓,氣極了有時也會“夏楚(戒尺)無虛旬,
面命無虛日”。不過父親不愛翻舊帳,一經說過,終生不提往事。他不總是向孩子
板起面孔,有時把他們兄弟召集在一起,一面飲酒,一面勸導他們做人要謙遜和氣,
遠利蹈義,說至動情處,間或還掉下眼淚。他允許孩子們有正當的遊戲,讓他們擺
棋對奕,但從不許學博囗(又名六博、格五)擊球和遊俠生事。回憶往事是令人恰
悅的,尤其是孩提時代的事情,即便在當時是教人頭痛、傷心的事情,回味起來也
會滋味無窮。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王夫之不僅在經、史、文學方面打下很深厚的基礎,而
且在人格形成方面接受了感染。他少年時攻讀的書籍多數是儒家經典,家庭成員篤
行禮教,所以忠孝二字在他思想上是牢不可破的觀念。古來把忠孝與愛國看做是同
一個思想體系,他後來以一介書生,招募義兵,抗擊清人,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
王夫之父子也許受名教影響太深了,正像我們一開始所開列的儒者的品格一樣,他
們不把入仕做官看做是謀取貨財的手段,而把它看做行道濟世的資籍,君臣合義,
合則盡力事之,不合則毅然去之,這叫做“易祿而難畜”,他們有明確的是非界線,
同志合道、忠良正直則引為知己,奸詐邪惡則嫉之如仇,所以他父親不惜離鄉背井
在京城蹉跎10年,不肯納賄取辱,王夫之日後追隨永曆流亡政府,奸邪當道,便很
快引退。至於學問之道,這個家庭教給他的最重要的東西恐怕就是獨立思考和求實
精神。
二、國難當頭 志圖匡復
崇禎已卯(1639年),王夫之20歲在鄉學讀書時,他與同鄉人文之勇(字小勇)、
郭鳳躚(字季林)、管嗣裘(字冶仲)等人效仿東林、復社,成立了一個旨在抨擊
時弊,評論朝政,議論改革的團體,叫做“匡社”,這幾個人都是武夷先生及門弟
子,自幼意氣相投。次年(庚辰,1640年)東林著名黨人高攀龍的侄子高世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