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這標誌著熊十力哲學思想的又一次轉變和飛躍。
在這一時期,熊十力明確地提出了“會通儒佛,歸宗於《易》”的立論宗旨。
他認為,體現了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周易》是最能代表儒學傳統的經典,《周易》
中所講求的“生生不息”、“革故創新”,強調健動、變化的思想,正代表了儒學
傳統的根本精神,為此,他從《周易》哲學出發,極力推崇一種積極進取、自強不
息的人生態度,要人們在變化日新的宇宙生化過程中去體味現實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基於此,他大肆批判佛家的出世思想及其理論基礎。他認為,無論是大乘佛教的空
宗還是有宗,皆出於其宗教出世思想的需要而割裂體用之關係,主張區分有為法和
無為法、生滅法和不生滅法,認為現象是生生滅滅,而本體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是
有為的、本體是無為的。“這樣一來,形上的本體界與形下的現象界,似成對立,
不可融而為一”。他認為,佛家這種理論,無異是“於流行之外,妄擬一個至寂的
境界;於萬有之外,妄擬一個至無的境界”,其結果必然是“求體廢用”,“體用
兩橛”,其體也就變成一個“死體”。這種本體論之所以錯誤,關鍵在於它只知
“以空德言體’,而不知“以生德言體”,“於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曾領會,
乃但見空寂而已”(見《新論》語體本)。而“以生德言體”,正是以《周易》為
代表的儒學傳統的精義所在。因此,熊主張必須融佛家的“空”與儒家的“仁”,
而後方可見“天德之全”。很明顯,熊十力這一時期的思想雖明顯地歸宗《周易》、
宏闡儒學,但佛學的影響依然很深,比如他一方面強調體用不二,反對佛學對現象
和本體的割裂,但另一方面又極為欣賞空宗“掃蕩一切相”的徹底性,主張以“空
一切相”來實現對本體的“證會”。這明顯地反映出他“儒佛同證”的理論特徵。
1945年,熊十力完成並出版了《讀經示要》一書。此書本是他在重慶北碚勉仁
書院任教時為學生講解六經而作,也是熊氏寫作的第一部系統地研究論述儒家哲學
思想的著作,正如他在本書“自序”中所說:“今當融貫中西,平章漢宋,上下數
千年學術源流得失,略加論定。由是尋晚周之遺軌,辟當代之弘基,定將來之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