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靠誰說的,而是事實俱在。
徐平做事一向認真,俘獲的交趾上下官民都有名有姓,甚至照著名冊能把人找出來一一盤問。繳獲的金銀財寶也是,帳籍和實物都能對上號。
如果說先前的處理沒大問題,現在的問題就大了。
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現在徐平在邕州既立下了功勞,也顯示了自己的能力,按常理,那是要加官晉爵的。結果什麼沒有,還把官還一擼到底,徐平怎麼想不講,邕州這裡打了勝仗的其他人怎麼想?
任守忠帶著徐平拍拍屁股就走了,爛攤子卻留給了龐籍和余靖。他們兩個怎麼接徐平留下的官職?就憑著朝廷給的官告文書?蔗糖務上下男女老幼數十萬,太平縣裡也管著數萬人,他們憑什麼聽這兩位的?
這數十萬人里,大多數可都是這幾年從土官那裡解放出來的家丁奴僕,剛剛成為朝廷的編戶齊民,他們知道官告是個什麼東西!
龐籍只覺得腦袋發蒙,原以為只是普通的升遷,甚至被派到嶺南天邊還有同僚為他覺得可惜,突然之間要接的官職就燙手得很,他都不敢去摸。
余靖一樣覺得難辦,只當個知縣也就罷了,偏偏還帶著軍使,治下的官軍全都歸他管。大宋的兵難管,尤其是幾代帝王有意削弱統兵官的權威,套用徐平前世的一句話來說,這個年代軍隊裡下克上可不新鮮。
錢糧發得不及時要鬧,賞錢發少了要鬧,甚至底下兵士覺得心情不爽了一樣鬧。尤其是文官統兵,首先就要籠絡士卒之心,不然就等著好看。從理論上來說,統兵權在三衙,雖然廂軍他們管得少,但戰兵一樣要管。只要下面士卒鬧起來,板子首先打到統兵官的身上,對士卒則以撫綏為主。
這種治兵思想在太宗之後尤其明顯,說穿了依然是防內亂第一,御外敵其次,防止統兵官的權威過重,威脅皇權。哪個統兵官能在士卒鬧事的時候果斷處理,事後還能不受懲罰,那就被稱為能臣,史書上要大書特書。
徐平就是知道這一點的厲害,特別是看過太宗傳下的聖政之一,就是在士卒鬧事的時候接見鬧事士卒,嚴懲統兵官,才基本不管邕州廂軍,打包給桑懌帶領。打硬仗徐平寧願用蔗糖務鄉兵,而不使用廂軍,也是出於這顧慮。徐平並不比這個時代的其他人聰明,但卻多了超越千年的見識,有的事情別人不敢想,徐平卻能夠看得明白。
余靖要安撫治下的廂軍,在徐平得到這種結局的情況下,他用什麼安撫?
在龐籍和余靖心裡轉著這些念頭的時候,徐平已經叫過來了蔗糖務和太平縣裡的重要官吏,與兩人開始交結。
同提舉蔗糖務韓綜,這次的官職也有了變動,調任邕州通判。知州馮伸己是武臣,徐平可以代理身兼兩職,他回任則通判一職卻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