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讓僕人收拾了桌上殘局,讓李覯坐下來,問道:「什麼時候到的京城?」
「清早進的城,去交了書狀,便就問路來到郡侯府上。」
離著禮部試的日子也就十天左右,李覯這是算是日期趕來京城。京城物價騰貴,李覯家貧,能夠在京城裡少住一天是一天,耽誤不起。
徐平道:「好了,既然已經到了,便就安心住下來,好好讀書準備應試。我這小院裡也沒有其他人,你便就住在這裡,一日三餐自有人送來,你不用管其他的事。」
李覯猶豫了一下:「郡侯這處府第不大,家裡人又多,學生住在這裡,會不會有什麼不便的地方?還是到外面賃一間官房,想來也花不了多少錢。」
「你不用操心這些,我在城外還有府第,家人都住在那邊。我最近因為公務繁忙,一般不出城去,所以住在這裡。你官心住是就是!」
李覯急忙開心地道謝:「多謝郡侯!早晚服侍身邊,學生也能聽聽教導。」
如果真說起這個年代的學問來,徐平自認教不了李覯什麼,但說起應考,徐平還是有許多經驗教給李覯的。李覯自小飽讀經書,書本上的學問是足夠了,但他立向高遠,滿腦子想的都是繼往聖絕學,自開一派,考試還真未必受考官喜歡。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徐平所在的這個年代,不知有多少大思想家正在成長,但他們大多都在科場上不怎麼如意,很少有登進士高第的。進士考試雖然考的是詩賦,雖然現在又加了策論,但總體上來說考的不是學問,而是為人做官揣摩心思的本事。這些專心做學問的人偏偏都自視甚高,一不小心就輸在了這一點上。
隨口問了幾句李覯在路上的情況,徐平又道:「你平時的詩文有沒有帶在身上?今年禮部試是鄭舍人主持,我過兩天剛好有事前去拜會,呈他閱覽,也為你揚名。」
李覯有些扭捏:「天下舉子齊集京師,先生做這種事,不是受人注目?」
徐平笑道:「既然朝廷沒有停了公卷,投獻便是份屬應當。李覯,你需記住自己來京城是應試考功名,自今天起,一切以登第為重,其他心思暫且放下。」
李覯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只是面子放不下來,聽了徐平的話,拱手施禮道:「謝先生教誨,學生明白了。稍候我便整理出來,交給先生先看過。」
徐平點頭應承。投公卷也是應考的一部分,可不是顯露李覯才學的,徐平這裡先把一把關也是好的。今年主持禮部試的知制誥鄭向,屬於道學一派,跟李覯的學術思想不怎麼合拍,徐平當然要把李覯的詩文挑選一下,免得效果適得其反。
本來徐平對這個年代的人的學術思想沒有什麼研究,但鄭向是個例外,因為他有個天天帶在身邊的外甥在後世太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