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吏有小吏的毛病,他們只注重眼前蠅頭小利,如果用小吏治國,整個社會只怕也會民不聊生。官與吏本該是相輔相成,整個社會才會平穩發展。這樣就要求官員要兼具吏才,不一定要能夠比小吏們做得更好,但對具體事務最少要懂,能看出各種門道。
徐平對詩賦經論不熟,願意埋下身子做事,這是他比其他官員強的地方。
指著旁邊幾籠的邕州茶,徐平高聲道:「剛才說過,邕州去年以一州之地,官府得茶利二十八萬貫。同樣是茶,為何有這麼大的區別?」
張士遜搖頭道:「邕州那裡產茶,只管發賣,不用像東南茶場一樣,還要考慮陝西沿邊糧草。徐平,兩年事分開來說,萬莫混為一談!」
徐平看看張士遜,點點頭:「張相公說的不錯,東南茶利供應陝西糧草。可剛才已經說過了,陝西並沒有糧草進入,那茶利哪裡去了?而且,邕州一州之地,此時禁軍廂軍加起來也有近兩萬人,蔗糖務更是已經超過了十萬人,需求的糧草也不比陝西少多少!」
從去年開始,邕州便開始增兵,比徐平在的時候多了一倍還多。徐平能夠動用蔗糖務的鄉兵,並不表示別人也可以讓這一套系統運轉無礙。實際上按照龐籍等人的建議,邕諒路還要增兵一萬,才能夠保證不斷地向外開拓。
邕州那裡,早已不是徐平在的時候那個邊遠小州了。
第112章 另起爐灶重開張
張士遜聽徐平的話裡帶著譏諷,心裡發怒。可左右看看,並沒有人幫著自己說話,就連坐在上面的皇上趙禎,臉上也有了不快之色。再是東宮舊臣,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胡攪蠻纏,而且說起與皇上的關係,徐平因為李用和一家比張士遜還要更近。
想起前不久被罷相的李迪,那是皇上為太子時的老師,張士遜悚然而驚,再不說話。
「徐平,依你的意思,是要把邕州茶法推行到全國?」
呂夷簡仿佛沒有看到剛才張士遜的冏樣,沉聲問道。
徐平:「可以借鑑,不能全學。邕州只是邊疆一地,到底跟內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