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武百官以萬人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侍從?李參都不敢想自己能夠有那麼一天。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還是一步一步踏實地向前邁去。
在鹽山縣令任上遇到災情開倉放糧,動員大戶周濟,給貧民發放秕糠,救活了不知多少人家,是他在官場起步的開始。救災不如防災,正是基於這個認識,經過多少年的思考和實踐,李參才推出了青苗貸。包括判孟州的李迪在內,對他的這一創舉都是讚嘆有加,積極支持。萬萬沒想到,卻在徐平這裡碰了個釘子。
剛才徐平的態度李參感覺得出來,徐平是從心裡不認同青苗貸的,認為基本不會起什麼作用。一切的安排,都是著眼在青苗貸不要產生惡劣的後果。
自己真的錯了?還是因為時機湊巧,恰恰讓徐平在災年遇到了些事?但是最早推出表苗貸的初衷不就是為了防災嗎?
李參閉上了眼睛,只覺得心亂如麻。
不管怎樣,還是先按照徐平吩咐的做。不說巡視河道帶著的按察地方的職責,單單一個三司鹽鐵副使的身份,就使現在的李參不得不如此做。挪用了系省錢物,嚴格說起來就是挪用了三司儲存在地方的錢糧,事情可大可小,李參在官場的命運已經捏在了三司手裡。徐平在三司一人之下,李參又能夠如何?
徐平卻沒在這件事情上再花心思,現在已經很清楚,經過並不複雜。李參為了防災的考慮向地方發了青苗貸,作為保主的蔣大有不甘心由於民戶逃亡,自己的錢財白白損失,便依照先前慣例的方便,讓自己的手下冒充河陰縣的公人,到外地四處抓捕逃亡的農戶。到底誰對誰錯徐平不想知道,世間的大多數事情也分不出對錯,他只要李參把河陰縣的情況搞清楚,不要耽誤了秋後的開渠。
至於先前的事情,查清楚哪個作奸犯科,建法亂紀,該抓起打板子就打板子,罰沒財物就罰沒財物,充軍就充軍,殺頭就殺頭。事情就此結束,其他一概不管。
這一切李參都可以做主,李迪不會抽手,就是提刑司和轉運使司也只有監察的職責。人都在這裡,辦起來應該乾淨利落。
第二天一早,徐平起床洗漱罷了,一出房門就看見李參站在門外。
行禮問候過了,李參問道:「待制,不知道今年有什麼吩咐?」
徐平道:「一會吃罷早飯,我帶人去巡視河道。你留在三皇廟裡,我派幾個人給你,今天先把路上帶來的逃亡的孫豐年那一家,和冒充公人的那三個人,一起細細審問過了,記好供狀。到底是個什麼情形,一定要搞清楚。——對了,那戶姓孫的百姓不要為難,不是萬不得已,誰會背景離鄉?他們都是可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