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會閒話,徐平問賈昌齡:「怎麼會有這麼多案子?我也在地方多年,很少見這種情況啊。難道,京西的百姓也喜訟?」
賈昌齡搖頭:「不是,京西百姓算是順民了。說起善訟,都漕什麼時候到江南兩路去為官,那才知道什麼叫案子多。京西路位於天下之中,百姓大多溫和。這一次出來之所以碰到的案子多,還是因為閏年。」
「哦,此話怎講?」
「不是編閏年錄嗎,各地重分戶等,就為了這件事情,各地訴訟到現在還沒平息。」
徐平點點頭,戶等直接關係到平民百姓的稅賦差役負擔,每到閏年,民間各種花招百出。為了降一戶等,違法犯科的有之,鬧出人間慘劇的有之,確實比往年亂。
賈昌齡道:「我從鄧州來,都漕知道,那一帶的牛多,農戶沒牛,便就種不成田。牛價不便宜,便就有大戶人家,與人虛立文契,把牛假賣給貧苦人家,以立文契。結果等到閏年錄編過,戶等定了下來,便就有人家把虛契作為實契,不還牛了,這種官司太多!」
牛也是要折價算入資產,計入戶等之內的,所以在京西路,很少有人家專門養牛,都是從荊湖路大批量買來。這裡的人只養能夠役用的成年牛,小牛是很少養的。荊湖兩路因為還沒有開發,有大片的草地,那裡的人家都是把牛放出去,等到要賣的時候再到野間去抓,沒有戶等的問題。再加上有大量蠻族,他們也不按律法入戶等。
鄧州離荊湖路不遠,那裡販來的牛也多,甚至有專門養牛租給別人的。每到閏年,關係到的牛的官司層出不窮。
第32章 五等戶制
徐平嘆了口氣:「牛如此,還有河南府附近的桑田也是如此。最近州縣來的文狀,說是不少地方因為桑樹入戶等,民戶伐桑種田,糧絲兩失。」
各路甚至各州對戶等的標準不一,同樣的家產,在開封府可能就是下戶,享受免差役的待遇,到了京西路可能就成了中戶,河東路就成上戶了。反正差役就是那麼多,官府是無論如何也要分下去的,承擔差役的上戶和中戶必須保證一定的數量。
感嘆了一會,坐在一邊的李參突然道:「真要說起來,牛入戶等確實不對。既然農具已經免了稅算,為什麼耕田的牛不可以不入戶等?這應該是勸課家桑啊。」
「不獨是牛,還有馬、驢、騾、駝等各種役畜,入戶等都是不利的。這些日子我也在想,一些物產,是不適合算進戶等資產里去。乘著這兩天有空,不如我們商量一下,哪些應該在算戶等的時候單獨出來。物產還是要計,只是算戶等的時候不計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