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覺得小夫人說得有道理。」唐大姐搖了搖頭。「當然,小夫人說的也都是都漕官人教的。按照都漕官人的意思,我們製衣,應該定幾個式樣出來,然後按高矮胖瘦,有幾個不一樣的尺寸。買衣的人來了只管買成衣就好,不用再量尺寸裁剪了。」
尤三姐想了一會,點了點頭:「我縫衣這麼多年,這樣做不是不行。以前在繡院,經常要給皇家的人制公服,哪裡能夠每個人都量?有的就是先制好了,到時候試就是。如果是巧手做熟了的,也不用修改,穿上身大多正好。不過,我們開鋪子,這樣有什麼好處?」
「三姐,好處大了!若是式樣定了下來,我們僱人便就不一定要會縫衣的了。只要有人按著尺寸裁布,有人把該縫的地方縫起來,哪裡該密,哪裡可以稀,並不需要這些人會製衣服,只要會用剪刀,會拿針線就能做。想一想,這樣的人可不到處都是?」
縫衣服是手藝活,不僅僅是要吃苦能幹,還要心靈手巧。這個年代的女人絕大多數都不識字,見識有限,心靈手巧的真是不多。製衣鋪子招女工,哪怕給的酬勞不少,也還是很難招到合適的人。幾個月過去了,三人的這間製衣公司只有十幾個做活的人,每天起早貪黑,還是做不過來。家境稍微好一點的人家,都不會讓女人出來做事,招人是千難萬難。
這就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徐平腦子裡是前世工業化時的做法,做一件東西,首先想到的是分解工序,合理安排,一群人用最簡單的方法最快的速度做出來。這個年代的人還是想著這都是手藝,一定要全都學會了,每一步都搞清楚,才算合用的人才。
分工合作的倒不是沒有,一是官辦作坊里,大的有數萬人,必然會要求分開合作。但那些地方供應的大多都是皇家王公高官,要麼就是軍隊,對質量要求苛刻,但對效率要求很低。這種分工合作,跟講效率的流水線作業還是有區別。再一個是有的富貴人家,富貴得沒邊沒沿了,家裡的事情也是分工合作。正如宋朝筆記里記載的,蔡京家裡包包子的廚娘,結果問起來原來只是會剝蔥絲,這種分工合作只是排場鋪張而已。這些做事方法有了流水線作業的雛形,但離著真正的工業化生產,還是差得天地之遠。
徐平所講的,是真正工業化生產的核心。分工合作,合理安排,並不需要從事工作的人是什麼能工巧匠,做出來的產品也未必就是什麼難得一見的精品。但是效率高,成本也低,可以大量地供應,用工業品的高效率代替手工藝品的精緻。
第87章 地方耆老
孟州僻處京西路的西北角,不管怎麼走都不順路,徐平還是依照往年慣例,先不到那裡,而是出西京城之後沿著兩京驛路去鄭州。到了鄭州之後再折向南行,到許州,次陳州和穎州,然後經蔡州到汝州,由汝州回到河南府。這樣轉一圈下來,差不多剛好把京西路北部巡遍,是最方便的。至於開封府東邊的京西路飛地滑州,就顧不上了。那裡比孟州更加偏僻得多,要橫穿過開封府,極不方便,已經連續好多任京西路轉運使都不到那裡。早晚滑州會劃到開封府去,徐平也不管那裡,反正現在滑州的事務多是開封府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