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王曾看了看殿裡的眾人,繼續緩緩說道:「諸位為大臣,才智過人,自然不會如愚夫那般愚蠢。但我想說,愚夫所為,在剛才宋大參說的那些官辦場務里,卻實實在在地不可避免會發生。布錢不分,官府收稅或者向外發賣都沒有問題。但在京西路,從營田務種出棉花,種織場和染場出布,都是官辦的場務,如果也布錢不分,工錢和原料攪到了一起,事情也就沒辦法做了。徐平不許棉布當銅錢使用,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像呂相公和宋大參講的那樣,跟以前一樣用棉布當銅錢,或許朝廷的麻煩少了,但是京西路的各場務以及州縣就麻煩纏身。臣可以斷言,如果京西路真地像收稅賦一樣布錢通用,絕沒有今年棉布生意的紅火!徐平能夠賣出這麼多布來,是有實實在在的物品在那裡,絕不是什麼虛帳!現在天下乏錢,那便就想乏錢的解決辦法,而不能對做事的官員橫加指責!」
最近幾個月的時間,王曾和呂夷簡在這種場合針鋒相對大家已經司空見慣,此時也不以為意。而且兩個人都是聰明人,說的話講的事都是有道理的,不會強詞奪理,只是看你有沒有本事把他們用的道理想明白罷了。世間事哪有非黑即白一清二楚的?只要是邏輯通順,思路清晰,就讓人信服,聽的人往往就被繞進去。
趙禎就經常被繞進去,他還年輕,而且在深宮裡對很多事情不了解,僅僅是聽這幾個人說,怎麼聽怎麼有道理。以至於到了現在,雖然覺出兩位宰相有些不對付,但尚不能肯定他們是爭權,還是真地都是一心為公,只是對事情的看法不同。
兩位宰相立場對立,杜衍和晏殊兩人都乖乖閉上了嘴巴,安靜地做一個旁觀者。他們兩人的權力欲都不重,獨立於兩個集團之外,不想惹事上身。
殿裡沉默了一會,宋綬對王曾道:「依相公之見,徐平所作所為是合情合理了?」
王曾面色和善地道:「自然,轉運使管一路錢糧,京西路今年幾個州府遭遇了多年不見的大災,卻平安渡過。而且本路州軍錢糧充足,比往年不知多了多少,可謂善施政者。」
宋綬又道:「但是現在三司無力兌付河南府的飛票,也不能兌付,哪怕只是付給他們十之一二,天下其他地方就無錢可用了。那又該如何?」
王曾微微笑了笑:「徐平自己不是提出了法子?暫時稱提絹帛,穩住絹價,且渡過了眼前難關,而別想辦法。寅吃卯糧雖然不是好辦法,但總是個辦法。」
「即使穩住了絹價,三司還是無錢兌付,那些飛票總還是掛在那裡。」
王曾看著宋緩,沉聲道:「錢之為錢,只是能夠用買使用之物而已。以前徐平任三司鹽鐵副使的時候,曾經編過《錢法類書》,對於錢是什麼,這幾年已經說得很透了。三司手裡有了值錢的貨物,怎麼還會缺錢呢?沒有銅錢,可以從三司鋪子那裡印購物券充帳,難道徐平還會不收嗎?購物券可以從三司鋪子買貨,鋪子可以用絹帛從其他地方換物,如此一來一切通暢。徐平所說稱提絹帛,也是這個意思,要著落在三司鋪子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