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真宗兩朝,對外用兵大多鎩羽而歸,漸漸興起了對外只求太平的風氣。邊地的文臣武將都一味求穩定,稍有衝突便會被定性為擅起邊釁,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徐平當年在邕州其實也曾面對同樣的遭遇。這樣的後果,便就是自己的軍力一天天爛下去,邊境的隱患則一天比一天大,最終迎來大爆發。趙禎說得不錯,徐平是真地想讓党項乾脆一點,早反了早算,很多事情,沒有這麼一個刺激,還真難進行下去。用這兩年的時間,朝廷的財政已經徹底改觀,特別是銀行剛剛走上正軌,戰爭還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在這個時候,打一場仗真地對國家有好處,只要這仗不打成爛仗就行。
趙禎卻沒有這麼樂觀,顯得有些憂心忡忡。朝廷里確實有主戰派,但勢力微弱,身居高位的更是只有徐平一個。趙禎的意見,還是偏向大多數人的。
不再討論這個話題,趙禎說起正事,對徐平道:「邕諒路兵馬已經進京,只是桑懌奏事的時候,說起人員並不齊整。這是你當年帶過的兵,召你來便是想聽聽你怎麼看。」
徐平道:「回陛下,邕諒路兵馬跟三衙禁軍最大的不同,便是僚佐官員眾多。因為當時只是廂軍,大多數還是鄉兵,人員都是本地自辟,入京的時候,這些當地自辟的僚佐官員並沒有一同前來。要想重現邕州的規模,便需配齊這些僚佐官員。」
趙禎不由皺起眉頭:「不過六指揮人馬,僚佐卻有一百多人,真地有必要嗎?再加上各級統兵官,憑空多出兩百多人來,這可比三衙的人多得太多了。」
徐平想了一想,才捧笏道:「陛下,說到底,此事就是管人還是管事的區別。」
「怎麼講?」
「立國時太祖收藩鎮之兵,兵入禁軍,而幕曹卻留在了地方,之後禁軍的軍政等事入了樞密院,從而也就造成三衙禁軍沒了僚佐。有僚佐,則事有專屬,人有專責,統兵官不需分心。而現在三衙禁軍一切事務都委統兵官,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幾十人還可以管得過來,幾千幾百人沒有幫手怎麼行?最終就是事情沒人管,朝廷對禁軍的要求是無事,統兵官對下屬的要求也是無事。軍隊是要打仗的,能打仗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求無事怎麼能行?所以僚佐是必須要有的,有了他們,統兵官才有了左膀右臂,才能管好軍隊。如果沒有僚佐,對於軍隊的事務便就無從考察,一切的管治都在選統兵官的人選上。擇人而用固然是重要的事,但不能讓事情去等人,把事情管起來更加重要。」
趙禎想了想,搖了搖頭,決定不再去動這些腦筋。軍隊到底有哪些事情,需要什麼人的去做,他並沒有概念。從太宗時候傳下來的規矩,便就是把軍隊的事務盡最大可能地簡化,然而選信得過的人去管,用這種辦法來控制軍隊。百八十人可以這樣管,幾十萬大軍怎麼可能管得過來?各種各樣的行政事務只好視而不見,讓每營各自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