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政治決策者來說,下決心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唐時的「房謀杜斷」才被認為是天作之合。政治人物做出的正確決策,在後世的人看來順理成章,是因為歷史已經把事情梳理得清楚明白,後人能夠一眼看得通透。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猶是如處身於迷霧之中,身邊的事還看不清楚,更不要講據此推測出事情後續的發展。
李迪性情直率,並不缺乏做政治決斷的擔當,但做事粗疏,又沒有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陳堯佐志大才疏,政治上還遠不如李迪呢。至於趙禎,這個時候當然是看宰相的,不能為帝王分憂,那還要宰相干什麼?
徐平說了這麼多,在李迪看來確實有道理,但據此就對朝政大動干戈,他又覺得說服力不夠。猶豫再三,還是傾向於維持現狀。維持現狀雖然無法革除積弊,也不會大錯。當心裡沒有底的時候,人總是會選擇去做最有把握的事,這是人之常情。
見最終還是這個結果,徐平嘆了口氣:「說來說去,相公們還是覺得西北的党項未必會反,對此心存僥倖。下官卻是認為,元昊轉過年來不反,後年也必是要反了。河西已被党項所占,吐蕃唃廝羅打了幾次,都奈何不了他,契丹党項又不敢打,再者元昊娶的還是契丹的公主,党項再打仗,只能跟本朝開戰了。禁軍的軍制要不要改,只能到時西北開戰之後看在戰場上打得如何。只願到那個時候,陛下和相公們能夠痛下決心!」
說完,徐平重又把話題轉回《會計錄》來,朗聲道:「三司上下已經認定,將來西北戰事必起。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終究打的是錢糧。所以這兩年來,橋道司從京師銀行和西京銀行貸出來的錢,大多都投到了對西北的道路整修上。過了今年冬天,大的整修工程都將完工,剩下的都是小修小補。通往往關中的有兩條貨運主線,一是以西京洛陽為中心,通過汴河和引洛入汴水道,收集江南、兩浙糧米物資,以及京西路所產,自孟州沿黃河水運,以及河谷的道路陸運,進入渭河,再運至關中各州縣。這一條線上地方的物產豐富,水運的運力也大,除三門至白波段要雜以陸運之外,其他地段都可以用水力。此路線每年向關中輸送糧米及各種物資約八百萬石,自江南兩浙起,沿線需動用人力約二十萬人。」
聽了徐平報出的數字,趙禎和殿中的眾大臣一起都吸了一口涼氣。汴河水運,正常年景的定額現在是六百萬石,剩餘的兩百萬石,自然是來自京西路了。徐平這樣說,實際上就是承認現在橋道司整修之後的交通系統,自洛陽出發,向關中運糧,不再存在瓶頸。有多少到了洛陽,就可以從洛陽運多少出去。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有群牧司這幾年提供的大量畜力可以使用,足以拉平三門白波之間水運的瓶頸。過了三門,就有黃河和渭河的水運可以利用,加上秦漢古渠,關中地區並不存在運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