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多了一千年的見識,徐平所想做的事情也未必就只有他自己想到了,他比別人強的地方就是肯踏實去干。只要認準了,事實證明了,就百折不撓。
軍改的實踐無非是打仗,只要打上幾場大勝仗,各種咶噪的聲音也該消失了。不過在此之前,需要的是軍中這幾位首領緊密團結,認同徐平的想法,勁向一處使,踏踏實實把軍制改革帶來的戰鬥力提升落實下去。軍改不是目的,提升戰鬥力才是目的。
高大全道:「節帥說的盡有道理,不過現在最難的,是軍中識字的人不多。節帥安排下來的事情,多是要士卒識文斷字才行,急切之間哪裡辦得到?再一個,新招入伍的武舉等人只能安排到都一級——就是到都一級,屬下將士服也不服也難講。還有,都一級有了這些人,那麼上面的指揮缺的人怎麼辦?更上面的軍一級缺人怎麼辦?現在軍中雖然有景副都指,僚佐還是欠缺,這些人又從哪裡來?」
景泰對高大全說的話表示贊同,就連李璋也連連點頭。建立職能機構,需要的人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其他地方無處可調,自己培養需要時間,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
徐平嘆了口氣:「確實,無人可用是個大難題。這幾天我也在考慮,怎麼補足軍中所需要的人手。本來在京城中原先就開始軍改,現在就該有個眉目子,可惜那些時間白白浪費掉。識字的人倒不用太過擔心,三司屬下的公司三人抽一來了秦鳳路,他們之中識字的人多,可以徵募。而且先前在西京的時候,公司招人便會教人認字,用什麼書,怎麼教,他們都有現成的章法,可以拿來用。能夠讀懂軍令,領會主管意圖,並不需要多少字,只要學會千把個字就盡夠用了。按照公司教人認字的經驗,只要教學得法,半年左右就可以認識幾百個字,記帳算帳,日常應用勉強夠用。堅持下去,一年左右就可以自己讀些簡單的書,看懂信件,能夠自己學習了。」
前世徐平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宿舍的同學來自沂蒙山區,因為他經常把女同學稱為「識字班」,引起徐平的興趣。了解過才知道,原來抗日戰爭時,沂蒙老區曾經廣泛組織過群眾的掃盲運動,去認字學習的就叫識字班。當時男人上前線抗日,後方多是女人,識字班裡以女性為主。而當地的年輕女性學習最認真,效果最好,堅持得最久,這個名字後來就成為當地未婚女姓的稱呼,算是一種歷史遺存。
現在社會的組織力當然不能夠跟那個時候相比,就是軍隊也比不上當時的農村,哪怕那時村里都是老弱婦孺。但那種做法還是可以學習,效果差就差了,總比沒有好。西京三司屬下的公司率先對招進的工人進行掃盲,沒辦法,沒有文化很難適應工廠化生產。他們當時的經驗,現在軍中可以借鑑,不需要士卒人人都能讀書看報,只要有幾成的人能夠讀懂軍令,了解各種政策,就足以支持現在徐平要進行的軍改。
嘆了口氣,徐平又道:「其實最難的,還是各級僚佐缺少合用的人才。要想做好這些職事,僅僅能夠讀書認字是不夠的,遠遠不夠。要管好軍中事務,他們要會算帳,要能夠看懂地圖,要能夠從地圖上計算行軍距離和行軍時間,等等諸多技能,都不是簡單能夠從書本上學來的。就是招識字的人到軍里來,一樣要教他們,而且還不是教了就會。這樣,用十天的時間,你們從本軍里,選忠誠可靠,能夠讀書認字的人。——只要會讀寫就行,不需要讀過儒家經典,詩詞歌賦——統一報到帥府。帥府抽出人員,進行教學,按照三中取一的原則,從這些學的人中選出優秀的補充所缺職位。他們不能夠驟登高位,一律以權攝的名義,先把缺的職事補起來。剛開始,這些僚佐的權限不能給得過高,主要是做份內的事情為主。等到以後慢慢做事,能幹的任實職,升上去,不能幹的淘汰下去。等到有了戰事,自然按照軍功升遷。邊學邊練,邊練邊打,在學、打、練中把軍隊一點一點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