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頓了一下,李璋才接著道:「本朝樞府掌軍令,然而西北戰起,軍令之權則不得不交予前方將帥。大權交付將帥,依然連連失利,為何?皆因軍令關鍵不是由誰而發,而是必要有所據,要讓作戰之軍真正有所依。臣今天在議事廳所做所言,實際上就是把軍令該如何發出去所要憑依之事,在朝堂上講清而已。樞府不得不放此權,皆因以前依將帥奏章也無所憑據,前方到底該如何作戰,心中無據。秦鳳路把軍令之權依然交回樞府,最要緊的就是把軍中情事,前線戰事巨細無遺一一上報,樞府大臣可以依此而作決斷。」
趙禎點了點頭,擺了擺手道:「好了,我明白了,其餘細事,不必說與我聽,後邊要說與諸位相公和三衙管軍大將去聽。——唉,此事最難,是徐平願把大權交回朝廷,是他能交權之後把事情做好,而其餘諸帥,只怕是難——」
李璋道:「經略曾言,錢糧、用人、軍政之權,其實都不太難,軍中編好規例即可。惟有這軍令之權,要交回樞府,有著諸般難處。前方戰事瞬息萬變,確實不可能事事都等樞府決斷,則將帥必有臨機處置之權。如此便就有哪一級歸樞府,哪一級歸帥臣,哪一級歸主將之別。要想條理清楚,只怕極是不易。經略要的,是由樞府決斷每一戰前,要此戰打哪裡,要守哪裡,定了則不輕易動改。至於到時如何排兵布陣,行軍作戰,則是前線將帥決定的事。臨機時,樞府若是覺得必要,可以臨時授予帥臣哪些決斷之權。」
這些話是徐平教給李璋的,臨回來的時候他練了很久,最終能夠倒背如流。其實簡單一點說,徐平希望戰略決定權交回樞密院,前線將帥只保留戰役決定權。只是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極難,非在實踐中一點一點摸索不可。
要李璋回京,又把軍中大權交出來,是徐平思索了很久的事。如果不交權,他手握十萬大軍,真地迎面交敗元昊,可以肯定會引起朝中猜疑,這個時候趙禎保他都沒用。特別是他一直想改三衙的軍政大權,那時三衙將領必然群起而攻,自己的地位就危險了。
只有把權力交回朝廷來,朝廷才會放心讓徐平帶著十萬大軍,甚至更多的大軍與党項決戰。這個權不交回來,哪怕把徐平召回朝廷面臨軍事失敗,朝中上下還是不放心,到時只怕寧可容忍元昊,也要把手握重兵的徐平先解職。
交權不是說一句我一切聽朝廷的,而是要形成一系列制度、規例,用制度保證前線將帥從此不能專權。只要在這一套制度之下,則不管前線將帥怎麼想,都威脅不到朝廷。形成完善的制度,用制度保證一切,才能脫離開分權監視、事事猜疑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