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党項議和,還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那就是契丹。契丹敢來開封調停,所倚仗的當然不是與大宋的關係特別好,而是可以隨時南下的數十萬大軍。西北戰事,讓趙禎和樞密、宰相都對現在的三衙禁軍沒了信心,契丹大軍南下的威脅,是他們心中一塊相當沉重的石頭。呂夷簡讓徐平上奏章,同時試探性的詢問了隴右軍一部調防河北的可能性。徐平的這份密奏,便是說此事的,要把隴右軍一部調往河北、河東,防契丹南下。
作為樞密院都承旨,李璋不只是到天都山下去勞軍,還要協調將要到河北和河東路的隴右大軍。此事順利,趕在契丹集結兵馬前調防成功,朝中就不用理會契丹的態度了。
第249章 示之以強
說是慰勞使節年後出發,實際李璋當晚便快馬趕往西北。這本來就是一次借著慰勞進行的大規模軍事調防,越早成功,在契丹使節到汴京的時候朝中就有更多的主動權。
趙禎說欠徐平一個人情,不是徐平同意了隴右軍調往河北。那本來就是朝廷的兵,五軍現在是由樞密院直轄,呂夷簡完全可以用札子知會徐平的同時,直接讓其中幾軍東移。
從經略、安撫、招討、都部署等一大堆司,改制為都護府,為的就是把統兵權從帥臣手中完全剝離,邊帥只剩下用兵權。改制已經完成,隴右五軍實際上成為上面沒有三衙的幾支朝廷手中的重兵,原則上與捧日、天武、龍衛、神衛諸軍沒有區別。以後軍制改革三衙也極有可能繼續存在,只是職權重新調整,真正成為統兵機構。用徐平前世的話說,就是三衙只管業務,與樞密院的關係匣清。
改制之後的三衙與樞密院,將會減少互相牽制,而更多的是各自職權不同。
軍隊日常管理由三衙負責,而軍事指揮之權則歸樞密院,前線用兵的帥臣則由皇帝通過樞密院給予指揮權力。制度設計上的大格局並沒有變化,變的只是三衙作為機構的權力增大了,而其下各統兵官的權力縮小了,對軍隊的日常管理權被本衙門從統兵官手裡收了上去。樞密院的權力並沒有增多,這個衙門名義上本來就是掌一國軍政,增無可增。樞密院地位上升,來自於把那些因為各衙門牽制有名無實的權力坐實,奪的是帥臣和各級統兵官的權力。徐平的改制,本來就是把權力從統兵官手中,用制度收到衙門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