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二十個人圍了一鍋煮爛的羊肉,隨性地喝酒,徐平對譚虎道:「雖已到暮春,西北夜裡還是冷得厲害。你去尋些好肉來,我與諸位烤了吃,隨興飲些酒,去去寒氣。」
譚虎應諾,轉身帶了兩個親兵去了。坐在人群中的王向小聲嘀咕:「羊肉烤了之後又干又硬,如何吃得?到了西北我看胡人最喜歡這樣吃,我們漢人如何能學他們?」
對面的張載正色道:「子直如何這樣說?這本是八珍之一,漢人數千年之食,豈是胡風!」
徐平見雙方意動,有辨論的意思,急忙止住。這些人從小讀的不知道什麼書,這種小事也能遠追上古,深探人性,一旦開了頭,不知道要吵到什麼時候去。飲食要看地氣,你在這個地方,還非要吃江南美食,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這群人大致來分,可以分成兩個來源。一是關中士子,再一個是江南是特別是福建路來的讀書人。關中士子是地利,福建路的讀書人則與蘇頌有關。
蘇頌己經二十二歲,這幾年因為徐平的推薦,一直在崇文院讀書。兩家都有讓他與盼盼結親的意思,不過沒有定下來。徐平是因為盼盼還只有十五歲,年齡太小,小孩子心志不定,最好再等個一年兩年,盼盼自己覺得好才好。素娘則是因為蘇頌學問雖好,但終歸還沒有中進士,有些猶豫。以現在徐家地位,不說非要狀元才子,最少也要進士甲科吧。
蘇家是想攀這門親的,所以隴右都護府一說招募讀書人到幕中做事,他們立即把蘇頌派了過來。徐家終歸還是徐平說了算的,徐平只要同意了,其他人不好說什麼。
蘇家是福建大族,書香門第,蘇頌一來,跟著來了一大批同鄉的讀書人。他們很多都是關係聯著關係,親戚扯著親戚,從小一起讀書,有前程也一起搏一搏。
幾個月的時間,這些人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派。關中士子以張載為首,福建路的讀書人因為蘇頌性格關係,比較恬淡,並不是以他為首,而是以劉敞為核心。
劉敞是王堯臣的表弟,王洙的外甥,跟徐平從好多方面都能扯上關係。他是蘇家的世交,從小時候就曾經與蘇頌在一起讀書,來到西北不但有蘇頌引見,還帶著王堯臣和王洙的推薦信。兩個群體,福建路的讀書人親友關係複雜,關中士子則意氣飛揚,平時免不了鬧點小矛盾出來。不過年輕人正是上進的時候,小摩擦天天有,但也沒什麼大的矛盾,關係總體還是融洽的。他們在最意氣風發的年紀,一起在隴右幕中見識到了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