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從石敬塘手中取幽雲十六州之後,事務統歸位於幽州的南京管轄。地理上這十六州分為山前山後,山前以幽州為中心,山後則以雲州為中心,因為山後在西,又稱山西。
不過到這個年代,雲州還沒有成為契丹在山後地區的統治中心。歷史上是耶律宗真親征党項之後,才把雲州升為西京,從南京道獨立出來。西京道的設立,就是在與党項的關係破裂後,為了防止宋朝乘機進攻,單獨設這一個政區來防宋朝的。契丹防備党項的一直是西南面招討司,與西京道同屬一個財政區,而不屬同一個軍事區。
到這一年,契丹在山後統治的中心之地還是奉聖州,以奉聖、雲、應、蔚、朔五節度使理事。五州置轉運使司,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財政區,偶爾會設山後都統,主管山後五州的軍事,但需與奉聖軍節度使共同裁決本地事務。西南面招討司不在這五州之內,是一個獨立的軍事防區,實際上契丹在那裡的存在感並不強,用招討司鎮懾羈縻而已。
如果沒有歷史上元昊的大規模招納党項部落,沒有對面宋朝河東路的軍事壓力,契丹並不會用雲州來代替奉聖州的地位。契丹是起於東邊的遊牧、漁獵民族,對大草原並沒有濃厚的興趣。歷代契丹之主,西巡基本都是到奉聖州,再向西頗有些化之地的味道了。
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出現宋軍一到陰山,大量的草原部落要從契丹逃亡。以前契丹從來沒有把那一帶視作自己本土,沒有設置行政機構,是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在那裡。
奉聖州的軍額是武定軍,所以主管這山後這一帶事務的,是武定軍節度使。
此的武定軍節度使是劉六符之兄劉五常,自耶律宗真到這裡,便日日與幾位大王宰相一起議事。動亂發生在西南面招討司境內,與他的轄區無關,只是要點集兵馬,並應付前去征討大軍的糧草供需。忙是忙了一點,事不關己,他倒也不緊張。
進了耶律宗真的御帳,劉五常行禮如儀,道:「稟陛下,奉聖州管下州縣,營兵、鄉兵俱已點齊。只等詔旨,便可點集起來,西行征討。」
從幽州一直到雲州,都是以農耕為主的地方,兵馬點集相對容易。此時麥已收過,農事不那麼忙碌了,戰兵出征相對來對生產的影響不大。不過契丹只用這些人作運輸糧草的輔助兵力,真正的戰兵還是靠契丹人和奚人,遊牧、漁獵的部落在這個季節點集就能了。
問過了劉五常兵馬、糧草情況,耶律宗真道:「現在隨王庭西來兵馬,堪堪過二十萬之數,征党項是夠了,但要面對宋軍,只怕實力未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