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成為儒家,是在戰國時期。天下面臨大變誰都看得出來,儒學只記錄的方法已經難以為繼。分出墨家以神鬼代替那個精神世界,放棄天下一家,大家無爭。然後分出孟軻和荀卿兩家,一主人性為善,一主人性為惡,各成一套治理辦法。荀卿一家後來又發展成了法家,人性既然為惡,政權自然也就不需要遵從人性,一切按政權的辦法來好了。
司馬光學自荀卿之人性本惡,不過他主張以禮,也就三綱五常之類禮法,倫理來使人棄惡從善。他們所主張的倫理教化,是性情論在政治中的一種反映,影響了整個宋朝。
徐平看著司馬光,道:「禮,德之顯於民間者也。三綱五常,漢之德顯於民也。君實欲以三綱五常行於本朝,是以本朝有漢之德耶?」
司馬光愣了一下,道、德、仁、義、禮,這幾個基本概念是有順序的,後一個是前一個的延伸。不過在這個時代,各有各的理解,並依此衍化出來各種各樣的理論。司馬光等人是主張用這套禮,強推於民間,用禮教化,顯示天下之德,這就是後來的禮教。
一邊的歐陽修道:「漢之德早失,散於民間,行禮教民以聚之。」
徐平道:「德,道之顯於民者也,德本於道。禮,民以德而成人倫,為德之化。是故德生而禮自成,未聞行禮而能成德者。天地分,德化為仁義,散於世間。朝廷行仁義,仁義取信於民,則德生,德生禮成。以三綱五常求禮,是欲朝廷行秦之暴耶?舍其本而逐其末,不知所謂!德本於道,禮本於德,豈可亂其序!亂其次序,非求治,是求亂也!」
「漢以昭昭天命,如大鏡懸天,照萬民之心,而成其德。此德成禮,是為三綱。天命今已不存,三綱豈可為繼。天命何在也?在人心也。韓柳諸公辨性情求人心,欲求漢之天命也。今朝廷之政,施於天下,得萬民歡心,則如日月之升也。日月當空,洞燭萬民,民心向日月,自成朝廷之德。德生禮成,天下大治,自成當世之禮!」
道德仁義禮,這一套說白了,就是不只是滿足天下百姓的物質欲望,還要滿足天下百姓的精神欲望。不只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生活比別人好而驕傲,還有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自豪感,一種強大的精神凝聚力。有了這種精神凝聚力,外來文明,包括宗教,都將對天下之民無處下手。談起信仰、文化之類,外來文明都會被這個文明看笑話。
政治制度,不管是資本主義制度,還是社會主義制度,都可以包容進這一套政治原則當中,這本就是超越了政治制度的精神政治原則。議會制、總統制、兩黨三黨制,對於這樣一套原則都是無所謂的,不過是換一套辦法,選這麼一批人來,扮演政權治理天下。對於世俗政治來說,這套很玄乎,因為本來就是帶有神話色彩對抗宗教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