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大殿,行禮如儀,趙禎吩咐賜座。
另一邊坐著呂夷簡和龐籍,看起來已經奏事不少時間,面上都有倦色。
徐平拜相之後,兩府一起議事的制度一直保留,中書跟樞密並不像以前那樣老死不相往來。最近的軍事改革徐平一直參與提出意見,他到底是統過軍的人,很多制度還是要由他提出來,樞密院再去酌情採納。在徐平印象里,最近好像沒有什麼軍事大事,不知為什麼這麼晚把自己幾人召來。莫不是沿邊有突發大事發生?
趙禎也有些累了,示意呂夷簡向幾位宰執說明事情原委。
呂夷簡道:「剛才問過小黃門,才知幾位宰相尚未出皇城,是以陛下召入大內,同議軍事。今日有兩點難決,一是武舉之制,二是豐勝路折繼閔與劉兼濟換防。」
「中書已下敕令,各州皆建武學,以歷朝戰事和兵書教之,武舉與科舉參差而行。眾臣集議,皆以為可行,只是如何選人教習,尚未定下。只是其中有一處不明,武舉登科之人,如何進用。是先授低品僚佐,還是先授小統兵官,依常例而進。不知諸位相何意?」
晏殊和章得象聽了,一起看著徐平。他是帶過兵打過仗的人,這種事情當然中書是以徐平的意見為主,兩人再補充參謀。
徐平想了一會道:「此事我再三考慮,讓武舉登第之人,直接入軍,只怕不妥。」
呂夷簡一怔:「武舉朝廷花費許多心力,若選出來的人不用,豈不是白費力氣!」
徐平搖頭:「樞密太尉莫急,我說的不是那個意思。從軍統兵與親民官不同,學歷朝戰事,習兵書,哪怕再是精熟,跟實際統兵還是差別極大。登第之人直接從軍,只怕是難有作為。我在隴右時,曾建將校營,將門僚佐,諸小校,在裡面培養極是得力。」
趙禎道:「樞密院對隴右之制多曾用心,將校營之制委實諸多好處,各軍亦有設。只是武舉進士,直入各軍將校營,只怕被人看輕。」
徐平道:「陛下,臣之意為,天下禁軍何不統設一將校營?凡天下統兵官,兼且各軍僚佐,俱自此將校營出。人才聚於一處,教也便利,用也便利。」
各軍的將校營實際上是臨時舉措,徐平在西北的時候一切草創,不得不為。等到天下安定下來,還是要設正規的軍校,穩定地向軍中輸出人才。從募兵制改為徵兵制,再像以前那樣培養軍官必然不合適。讓各軍開設將校營,自己培養人才,又會成為小山頭,對於國家對各軍的掌控不利。軍官的培養,還是要收到朝廷的手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