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的佛教管理制度已經大致清晰,以僧錄司管佛事,統領附近幾州所有寺院。小寺能合併的則合併,不能合併的掛名於系帳寺院名下,主事僧名籍在系帳寺院,名義上是大寺的派出機構。民間所有佛社取消,在各寺院立功德簿,信眾由佛社轉到功德簿。
商量了半天,徐平直起腰,伸展了一下筋骨,道:「現在州境制度已立,只是如何由朝廷統管,還要再議。此事倒也不急,可以慢慢摸索。」
章得象道:「如今由各州管轄,也無大礙。佛事非天下急務,似不必朝廷來管。」
徐平搖了搖頭:「現在制度初立,自然千好萬好,時日一長,便有弊端出來。如各寺儘量用十方住持之制,住持換人,各寺公推之後,州府來定人選。日子久了,寺院住持必然被州衙把持。再年深日久,州里主官於政事不熟,這權柄就移到了下面吏員手裡。吏員要貪利,所舉人選必然不能服眾僧之心,十方住持之制也就維持不下去了。」
章得象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對於這些事情,章得象總覺得徐平過於杞人憂天。每立一項制度,必然要提出將來會有什麼害處,寫明後人時間到了,當改則改。制度立下,只要稟公而行,哪裡會有這樣那樣的弊端出來。制度難以維持,大多都是所選非人。
徐平可不這麼認為,制度難維持,既有人選不合適的原因,也有制度本身對制度執行者改造的原因。只要是集體,最初大多會立下一些簡單的制度,來約束眾人行為,維護集體利益。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最初想不到的狀況,制度不斷被完善。隨著制度完善,最終有一天會變得與初立時的初衷背道而馳,不改整個集體的性質都變了。
人在改造制度,制度也在改造人,最終會形成一個與最初願望面目全非的局面。常講不忘初心,實際上隨著人和制度不斷相互改造,不忘初心也沒用,本著初心在改變了的集體中難以生存。要想政本初心,則制度就必然要不斷變化,甚至不斷來回搖擺。怎麼不斷地修正制度,又建立起政權的信用,是要執政技巧的。悶頭維持制度不變,來獲得天下百姓的信任,最終是連政權集體的信用一起失去。
人力有窮盡,徐平也管不了一百年會什麼樣子,他只能儘自己的努力,把每項制度的優點缺點一起列出來。為什麼這個時候立這項制度,採用這種政策,要解決什麼問題,會製造什麼新問題,寫出來供後人參考。解決了實際問題是功,立下制度不是德。不許別人改自己的制度,強求功德,大多會被後人嫌棄。
見章得象不理解,徐平道:「若以州郡為塊,朝廷不以條提之,則為封建,權柄盡在地方。封建之害,前人論之甚詳。一地封建,此一地終不為朝廷所有。一事封建,此一事終將為朝廷力不能及。此為政經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