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落地,紫宸殿中,驟然譁然一片。
眾人紛紛抬頭,看向站在百官最前方的紀翁集。
左相紀翁集,是一個十分傳奇的人物。
紀翁集,字元修,是先帝時期的進士。左相年輕時,並不顯名,被先帝派去邢州某縣擔任縣令,一當就當了六年。後因那一年工部治理黃河有功,左相所治理的縣正好與工部的工程規劃路線撞上了,左相走了狗屎運,被工部的大功勞帶著連跳三級,當上了一府府尹。
從當了府尹後,紀翁集傳奇的一生便開始了。
黃河流經邢州,整整穿過了邢州。紀翁集在治理黃河上頗有心得,在他的治下,黃河未曾泛濫過一次,邢州境內,百姓康樂,儼然成了一個桃源居。邢州越漸繁榮,過了五年,先帝也發現了紀翁集這個人似乎有點本事,就把他召進盛京。
進盛京那年,紀翁集已經四十歲。次年,遼軍來犯,他就跟著大軍去西北打仗了。
無論是先帝,還是當時統率三軍的徐大元帥,都沒想到,一個四十多歲的書生竟然能大敗遼軍!左相沒有神兵妙計,也沒有以少勝多的傳奇戰役,可他就是一步步穩紮穩打,分頭迎敵,硬生生拆跨了遼軍,用三十萬宋軍打敗了號稱五十萬的遼軍。
自此,寒門出身的左相就成了先帝的心腹。
等輪到趙輔當皇帝,紀翁集也屢次立功。開平二十一年,趙輔親自立他為左相,統領百官。
紀翁集說要重開度支司,這件事不得不讓所有人震驚,甚至還有人將目光悄悄投向了王詮,以及站在王詮身後不遠處的戶部尚書王溱。
度支司,是被太祖親手廢掉的財政機構。
前朝有設立六部,也有戶部,但國家的財政大權並不在戶部,而在三司:戶部司、鹽鐵司和度支司。戶部歸戶部司掌管,而三司由宰相掌管。朝政大權,被宰相一人執掌了大半!
太祖廢棄三司,提升六部地位,為的就是削弱相權。
如今紀翁集突然說要再開度支司,百官豈能不震驚?
然而趙輔的反應卻有些耐人尋味。他臉上的表情並無太大變化,他望著紀翁集,道:「紀相為何如此說?」
紀翁集:「賦改二十三條,若真正實行,其難度最大之處,便是這與眾不同的從下而上的改革制度。古往今來,任何政革都是由上而下,從小到多,如此才能利於掌控。但賦改二十三條,先從人口最多的平民做起,如何確認財銀調度,確認賦改的成果,便成了重中之重!」
這時一道聲音響起:「左相是想重開度支司,還是重開三司?」
開口的不是其他人,竟然是紀翁集同樣出身寒門的左丞陳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