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福的主說:「誰並不在光輝、依附及迷幻出現的時候嫌惡它們,或在他們消失的時候有所渴望;就象一個並沒有關聯的人一樣超然地處於物質自然型態的反應;堅定地知道這只是各形態在活動;對快樂及痛苦相等地看待,以同樣的眼光瞧一塊泥土、一塊石頭及一片黃金;具有智慧以為褒揚及斥責都是一樣;在榮譽及毀謗中都不改變,相等地對待朋友及敵人,放棄了所有獲利性的承擔--這樣的一個人據說已經超越了自然的個型態。
一個從事於完全奉獻性服務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下跌,便立即超越於物質自然型態因而來到婆羅門的層次。
「我」是不死、不朽、及永恆的,而且還是終極快樂的法定性地位與及非人性婆羅門的基礎。
這樣便結束了巴帝維丹達對史里瑪博伽梵歌第十四章有關於物質自然三個型態各節所解釋的要旨。
第十五章至尊者的瑜珈
萬福的主說:「有一棵根向上,樹枝向下的榕樹,他的葉子是吠陀經詩歌。誰知道這棵樹便是吠陀經的知悉者。」
這棵樹的樹幹向上也向下伸展,受物質自然的三個型態所滋養,細枝便是感官物件,這棵樹也有向下的根,而這些根便被捆綁在人類社會的獲利性活動中。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可能理解這棵樹的真正形狀,沒有人能夠知道它從那裡開始,在那裡完結,或它的根基那裡,一個人應該以決心及屏除的武器砍下這棵榕樹。他這樣做便能夠尋找出那處一旦達到便永不用再回來的地方,從而歸依那一切事物的由來與及一切事物自沒有記得起的年代開始便處居其中的具有至尊無上性格的神首。
一個免於迷惑,虛假威望,虛假聯繫,與及了解永恆性,終結了物質欲望與及免於快樂及困苦的雙重性,還有知道怎樣去皈依至尊者的人,便達到那永恆的王國。
「我」那個居所並不為太陽、月亮、或電力所照耀。誰到達那裡便永不再回來這物質世界。
在這個條限了世界裡的生物體都是「我」永恆的、片段的部分,他們是永恆的,因為條限了的生活,他們很艱苦地與包括心意在內的六個感官掙扎。
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生物體帶著他對生命的不同概念從一個身體轉換到另外一個身體,就好象空氣帶著芳香一樣。
如此,生命體便投身於另外一個粗略的身體,得到某一類型的耳朵、舌頭、鼻子及觸覺,這些都一心意組合在一起,這樣他便享受某一特定的感官對象。
愚蠢的人不能夠了解一個生物體怎樣離開他的身體,他們亦不能夠了解在物質自然型態下他享受的是什麼身體。但一個具有慧眼的人能夠看到所有這些。
處於自覺境界努力進取的超然注意者可以清楚看到所有這些。但是那些並不處於自覺階段的人雖然努力也不能夠看到什麼事情在發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