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此書雖僅短短十章,而所附疑辦已達25條之 多,雖如史記孔子世家,亦有疑辨處。此非敢妄自尊 大,輕薄古人。但遇多說相異處,終期其歸於一是。 所取愈簡,而所擇愈艱。此如易傳非孔子作,其議始
自宋代之歐陽修。歐陽修自謂上距孔子已千年,某始 發此辨,世人疑之。然更歷千年,焉知不再有如某其 人者出。則更歷千年,當得如某者三人。三人為眾, 而至是某說可謂已得眾人之公論。則居今又何患一世 之共非之。但歐陽所疑,不久而迭有信者。迄今千年, 歐陽所疑殆已成為定論。余亦采歐說入傳中,定易傳 非孔子作。此乃是孔子死後千餘年來始興之一項大問 題大理論,余為孔子作傳,豈能棄置不列?又此有關 學術思想之深義,豈能僅供通俗面棄置不論? 書稿既定,送孔孟學會,不謂學會內部別有審議 會,審查余稿,謂不得認易傳非孔子作,囑改寫。然 余之抱此疑,已詳數十年前舊稿先秦諸子系年中。余 持此論數十年未變,又撰有易學三書一著作,其中之 一即辨此事。但因其中有關易經哲理一頁,尚待隨時 改修,遂遲未付印。對日抗戰國難時,余居四川成都 北郊之賴家園,此稿藏書架中,不謂為蠹蟲所蛀,僅 存每頁之前半,後半全已蝕盡,補寫為艱。吳江有沈 生,曾傳鈔余書。余勝利還鄉,匆促中未訪其人,而 又南下至廣州香港。今不知此稿尚留人間否。
學會命余改寫,余拒不能從,而此稿遂擱置不付 印。因乞還,另自付印,則距今亦逾13年之久矣。 今原出版處改變經營計劃,不再出版學術專著,故取 回再版付印。略為補述其成書之緣起如上。至孟子傳,
則並未續寫,此亦生平一憾事矣。餘生平有已成書而 未付印者,如上述之易學三書。又有已成書,而其稿 為出版處在抗日勝利還都時墮落長江中,別無鈔本, 如清儒學案。今因此稿再版,不禁心中聯想及之。而 清儒學案一稿,則尤為余所惋惜不已者。茲亦無可詳 陳矣。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錢穆補序時年九十有三
孔子的先世
一、弗父何
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滅商,周成王封微 子啟於宋,遂從王室轉成為諸侯。四傳至宋公,長子 弗父何,次子鮒祀。公不傳子而傳弟,是為煬公。兄 終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但當時已盛行父子相傳,鮒 祀弒其叔父煬公,欲其兄弗父何為君。但弗父何若為 君,當治其弟弒君之罪,在家庭間又增悲劇,因此弗 父何讓不受。其弟鮒祀立,是為厲公。弗父何仍為卿。 孔子先世遂由諸侯家又轉為公卿之家。直到孔子時, 魯國孟僖子尚說孔子乃聖人之後,因弗父何以有宋而 授厲公。
二、正考父
弗父何曾孫正考父,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 皆為上卿。但正考父不自滿假,每一受命,益增其恭。 又自奉甚儉。嘗為鼎銘,曰: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 莫余敢侮。於是,粥於是,以餬余。 這真是一有修養的人。
三、孔父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