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人皆要能分別得自己的知與不知,莫誤認不知以為 知。亦不當於己之不知處求,當從己之所知處求,如 此自能從己之所知以漸達於己之所不知。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問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十一) 此章把人事與鬼神,生與死,作一划分。孔子只 教人求知人生大道,如孝弟,如忠恕,此應盡人所可 知,亦是盡人所能學。孔子不教人闖越此關,於宇宙 鬼神己所不知處去求,是孔子言知,極簡約平易,可 使人當下用力也。 子曰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歇焉 。”(九) 此鄙夫心有疑,故來問。孔子即以其所問之兩端、 正反、前後等罄竭反問,及使此鄙夫轉以問變成為答。 鄙夫自以其所知為答,而其所不知亦遂開悟生知。故 孔子又曰: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七)
5
孔子之循循善誘,教人由所知以漸達於所不知之 境。此為孔子言知之最簡約平易處。 子貢曰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 仁乎 ?” 子曰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 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 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六) 天地萬物,一切莫近於己。己欲立,始知人亦欲 立。己欲達,始知人亦欲達,知如何立己,即知如何 立人。知如何達己,即知如何達人。己之欲之達,出 於己心。能盡此心。即忠。推此心及人,即恕。此為 孔子言仁之最簡約平易處。 子曰 :“仁達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七) 人莫不各有一己,己莫不各有一心。此心無不欲 己之能立能達。此心同,此欲同,即仁之體。此仁體 即在己心中,故曰不遠,欲之斯至也。孔子言吾道一 以貫之,即貫之以此耳。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即欲 立欲達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達。五 十而知天命,則是天人一體。學不厭,教不倦,盡在 其中。忠恕之道亦至是而盡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