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百匹宮緞,這是二十瓮御酒,這是二千兩銀子,還有些零碎的東西,你照著禮單上看就行了。”
許敬宗看得眼花繚亂,激動得心裡發堵,嘴唇哆嗦著:“老臣什麼事也沒辦成,寸功未立,娘娘卻一而再,再而三厚賞老臣,老臣……老臣我……哇哇哇哇……”
許敬宗老淚縱橫,雙膝發軟,撲通一下跪倒在地,抓住明麗的裙子,斬釘截鐵地說:“請您轉告武宸妃,許敬宗願以老邁之軀為武宸妃效犬馬之勞,以報答娘娘的知遇之恩!”
“聽許大人這話,我明麗也就放心了,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天也不早了,我得趕緊回去給宸妃娘娘匯報去。”
明麗說完,轉身欲走,許敬宗拉住了她。
“稍等等,明大人,我有一樣東西,請交給宸妃。”說完,許敬宗竄到裡屋,拿出兩張紙來,遞給了明“許大人,這是啥?”
“我剛才寫的兩首詩,請宸妃娘娘指正。”
許敬宗首先開了一張名單,名單上都是一些受盡長孫無忌集團排擠的失意人,對長孫無忌一派充滿反感的人。他們分別是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以及自己的親外甥王德儉和他的同僚李義府。
這王德儉是許敬宗二姐的兒子,最是一個詭計多端的人。許敬宗首先找來了這個外甥商量。一說這事,王德儉一拍大腿,也認為是一個升官發財的好機會。不過他人鬼,不願意首先出頭露面,於是跟舅舅說:“這事得有人上書給聖上才行。不過,事關重大,還是不出這個頭為好。一旦弄不成,反而遭長孫無忌等人的迫害,弄不好一下子把咱貶到遠處去,天高皇帝遠,誰還記著咱,何時又有出頭之日?這個險咱爺倆都不能冒。”
“那怎麼弄?反正這事得辦。”許敬宗急了眼,說,“我已滿口答應武宸妃了。昨晚又給我送了這麼多金銀財寶,你不辦,她非得恨你不行,到時,反為不美。”
“舅舅,您別著急,讓我再想想辦法。”王德儉沉吟了一會,說,“有了,李義府將被貶官為壁州司馬,敕令還在中書省放著呢,馬上就到門下省。這幾天李義府急得直蹦,托這個找那個。說晚上要來找我,跟我商量商量,討個計策呢。等晚上他要來了,我掇乎他上書。到時候,他一出頭,要是弄好了,咱就跟著上,功勞也都是咱的,弄不好呢,咱就裝不知道,也不會受什麼牽累。怎麼樣,舅舅,你看你外甥的這個主意怎麼樣?”
許敬宗滿心歡喜,說:“就這麼辦。噯。李義府好好的干他的中書舍人,怎麼又貶到壁州當個小司馬?”
“還不是得罪了長孫太尉。只要是太尉不開胃的人,哪有幾個好下場?所以咱幹這事要慎重些,不然,讓他抓住了小辮子,也一樣會被貶到天邊去。”
爺兒倆計議停當。又整了一桌酒,暢想暢想美好的未來,許敬宗這才醉醺醺地離去。果然,到了晚上,李義府到王德儉家來了。說起李義府也是個不得志的人。他生於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祖籍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其祖父當過梓州射洪縣(今四川射洪縣)丞,所以舉家遷居到四川住。李義府年輕時,長得一表人才,又聰明好學,善作詩文,在當地頗有名聲。貞觀八年,李義府二十一歲時,劍南道巡察使李大亮聽說他善於書文,便上表推薦他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李義府果然不負期望,一舉及第。後經劉洎和馬周的推薦,朝廷任命李義府為監察御史,不久又奉旨以本官兼侍晉王李治。及至李治定上了太子,李義府隨之升為太子舍人,加崇賢館直學士。與當時任太子司議郎的來濟齊名,俱以文翰見長,時稱為“來李”。李治登上皇位後,李義府因屬東宮舊僚加官為中書舍人。按理說,中書舍人的官也不算小了,十幾年間,一介書生李義府左遷右遷,一直升到中書舍人,升官的速度也不算太慢。但李義府心裡頗不平衡,原因是“來李”的“來”,即來濟,二人年齡相仿,才能差不多,人家來濟卻升得更快,永徽五年即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兼校檢史部尚書,位列宰相。一想到現在的來濟,李義府就頗有失落之感,鬱鬱寡歡。他又是一個不喜歡坐冷板凳的人,對功名利祿極其熱衷,為了能再升升官,到處拍馬奉迎,請客送禮,無所不用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