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分成左右二十四軍,從正月初三起,每日發出一軍。各軍相隔四十里,四十天才發完。這些大軍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招展,連綿千里。好大喜功的楊廣楞是把兵凶戰危的戰爭搞成了聲勢浩大的閱兵。
雖然楊廣也曾作為行軍元帥南平陳朝、北擊突厥,但當時的實際指揮者是高熲和楊素。許多事情看別人做和自己親自動手根本就是兩碼事,楊廣很快發現打仗並沒有之前覺得的那麼簡單。手下也不給力,像宇文述,打牌還可以,打起仗來,率三十萬大軍進攻平壤,居然僅剩下兩千七百人回來。
號稱二百萬大軍的東征,死傷過半、慘敗而回,最好面子的楊廣這下可成了國際玩笑。他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準備“明年春來再相邀”。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宇文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糧供應不上。楊廣吸取了這個教訓,特地讓楊玄感負責督運糧草。第一次征高句麗到大業八年九月才結束,第二年又要再征,備戰時間的緊迫可想而知。因而楊玄感的這個理由非常合理,遷墳之事也只能暫時作罷了。
大業九年(西元613年)三月,隋煬帝楊廣二征高句麗。這一次章仇太翼也隨駕而行。不過因為曾成功預言楊諒反叛的失敗,他已被楊廣賜姓盧氏。
四月,大軍渡過遼河。楊廣遣宇文述等率兵渡過鴨淥江,又命大將來護兒從東萊入海登陸,兩路夾擊平壤。
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濬縣)負責大軍的後勤,他終於等到了起事的機會。
早在大業五年,楊廣率十餘萬眾在青海、甘肅徒步的時候,過大斗拔谷,風雪大作,從官皆狼狽不堪,多有凍餓死者,當時楊玄感就想趁機發難。但叔父楊慎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勸阻了他的冒險。
而如今民怨早已沸騰。從楊廣繼位起,建東都、修長城、開運河、游江都……無窮無盡的勞役已讓人民不堪重負,每次勞役死者殆半,造成男丁嚴重不足,連婦女都要服役。窮奢極欲的楊廣卻不管國富民貧,只一味地向各國炫富擺闊。各國使節、商人來到***,各級政府要管吃管住。如果他們到街上吃飯,飯店一律不能收錢,還要統一口徑地說:“我***吃飯從不收錢”。為在各國使節面前炫耀國力,楊廣甚至把洛陽城街邊的樹木都用綢緞包裹了起來……
民怨就像一個高壓鍋,不爆發時似乎怎麼加壓都沒事,一旦超過了臨界點,一定會驚天動地;又像一個積熱的草垛,裡面都開始悶燒起來了,但外面不見明火、不見冒煙,最後火苗竄出來時,已是不可收拾。
征高句麗就是最後一根稻草,而且是根極其沉重的稻草。人民已經開始起義。楊玄感知道,此時只要振臂一呼,必當響應者雲集,更何況自己手裡還有黎陽的糧倉。自己家中庭院,近日無緣無故忽然有血灑地,此兆無論是吉是凶,一定是要起兵了!
六月初三,遠在遼東的楊廣正在軍帳中指揮若定。眼見著大局已定,高句麗即將覆滅。忽然,侍坐在旁的盧太翼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沉思良久,他幽幽地說了一句:“黎陽有兵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