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楊忠倒不以為然,但年輕的楊堅已怒火中燒了,楊忠反覆告誡兒子,要保護好自己,必須要偽裝好自己,更給人一種淡薄名利、無心政治的印象。
此時的楊堅內心充滿了矛盾與迷茫。少年的壯志時時衝擊著他,師父的教誨聲聲激勵著他。但眼前,時而是宇文護狡詐而兇狠的面容,時而又是鮮血淋淋的殺人場面。面對高懸在頭頂的隨時可能落下的屠刀,楊堅在苦苦思索著對策。
記得七歲上下,師太告訴楊堅:“你不是凡人,是護法金剛轉世,將來是要成就一番事業的,要成為一代天驕,就一定要記住我的話。”這話從此便在楊堅的心裡紮下了根。
智仙不僅教習他佛理,傳授他佛經,還注重培養他的氣質和意志力。師太讓他從面壁開始,一練就是半年,直到心如止水,穩坐如佛。冬天,滴水成冰的天氣也在院子裡跑上一百圈;夏季,烈日當頭的時候,還要練習“禪功”。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年的功夫一晃就過去了。十來歲的孩子看上去沉穩老練,言行舉止中自有一種內在的成熟。
當十三歲的楊堅來到太學,處在一群半大的孩子中間時,立即引來眾多複雜的目光:有羨慕的,有友善的,有輕視的,也有嫉妒的……這些孩子們畢竟都出身豪門,對楊堅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似曾相識,楊堅不在乎同學們的議論和態度,依然按照師父和父親的要求習文練武。
在太學期間,他結識一批志趣相投的同學。有後來成為其姐夫的竇榮定,成為妹夫的李禮成,還有後來支持其完成大業的柳裘等人。他們幾個常相約至長安郊外踏青賞春,談古論今,他們也愛在月光皎潔的秋夜飲酒賦詩,盡展才華,有時也騎馬馳騁,看山川地理,談行軍布陣,壯懷激烈的神情令人稱羨不已。
一日他們共聚到楊堅家中,楊堅突然向大家提出一問:“周、漢國祚久長,而縱觀近代,各朝卻如此之短,是何原因呢?”
“因為制度完善,才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應該是君王英明,才能夠使臣民忠心不二。”
“我看是應注意發展生產,使百姓安居樂業,才會有國富民強,穩固江山。”
“你們講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卻以為是他們注重教化,讓老百姓懂得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百姓都具備仁愛之心、羞恥之心、禮讓之心。老百姓懂得了禮節,還有什麼事不好辦的?”楊堅剛說完,大家都投以敬佩的目光。
楊堅在太學的幾年裡不僅學到了本領,更主要的是結識了一批貴族子弟,為他的帝業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