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封電報發給了馬歇爾,艾森豪向他報告了自己的決心和行動。
第三封電報發給了蒙哥馬利,但他沒給倫敦去電。
蒙哥馬利被艾森豪的這一舉動弄得目瞪口呆。但這一次,他沒再鬧事。他明白,事已至此,再說什麼也都沒用了。在給艾森豪的回電中,他只提了一個要求,即在他到達易北河以前,暫時保留目前的指揮機構。然後,他把情況向倫敦作了匯報。
倫敦方面得知這一消息後,勃然大怒。隨後,倫敦、華盛頓和蘭斯(盟軍最高統帥部所在地)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艾森豪得到了羅斯福和馬歇爾的有力支持,對倫敦寸步不讓,堅決地執行了他的新方針。
艾森豪為什麼改變了搶占柏林的既定方針呢?他主要是出於以下考慮:
首先是戰場的態勢。由於德軍在阿登地區的反攻,使盟軍的進攻被遲滯了六個星期,而東線德軍因兵力薄弱,無法抵擋蘇軍的強大攻勢,結果蘇軍迅速推進到德國腹心地區。到2月底,蘇軍的前鋒距柏林僅有100公里了,而盟軍那時距柏林還有480公里,且戰線過長,補給十分緊張。要想趕在蘇軍之前進入柏林,軍事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其次,艾森豪已經了解到盟國有關劃分戰後對德占領區的政治協議,按這一協議的劃分,柏林雖然分區占領,但城市本身將由蘇聯控制。這樣,即便盟軍不惜代價地占領柏林,最後還是得按政治協議將柏林交給蘇軍,艾森豪可不願做這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
第三,柏林是德國的首都,是第三帝國存在的精神象徵。希特勒一定會負隅頑抗。而且柏林城防堅固,易守難攻,防守柏林的德軍除外圍兵團外,還有20多萬衛戍部隊,200多個突擊隊,強攻柏林,勢必付出重大代價。為此,艾森豪曾徵詢過布萊德雷的意見,讓他估計一下從易北河衝到柏林,盟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布萊德雷答覆說:“至少要損失10萬人。”戰爭行將結束,還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艾森豪認為實在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