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起來看,當時北方紅巾軍的北伐戰爭,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當時有一首童謠這樣寫道:“滿城都是火,府官四散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這裡的“紅軍”,指的便是紅巾軍。可見當時劉福通北伐的時候,聲勢是多麼浩大。
劉福通北伐,不僅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而且還牽制住了元軍的主力,使元軍主力無法南下作戰,這就為其他一些割據勢力的迅猛發展——主要是長江以南的一些軍事集團——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個建立“天完”政權的南方紅巾軍首領徐壽輝,從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宋”龍鳳元年,“天完”政權治平五年)開始,接連攻克襄陽、中興(今湖北江陵)、武昌和漢陽等地,接著又攻占了岳州(今湖南嶽陽一帶)和饒州(今江西波陽一帶)等地,並於公元1356年正月遷都漢陽,改元太平,重組了政權,以倪文俊為丞相。一時間,浙江和安徽等地境內的許多城市,也被徐壽輝的紅巾軍所攻占。
再比如那個張士誠,要不是元順帝撤掉了元相脫脫的職務,他恐怕在“高郵之戰”中就慘敗得再也抬不起頭來了。然而,元順帝幫了他的忙,他在高郵轉危為安了。轉危為安之後,他四處出擊,拚命地擴大地盤。公元1355年,他派二弟張士德帶兵攻占了通州(今江蘇南通)和常熟。第二年,他又攻下了平江路(今江蘇蘇州一帶),把平江路改為隆平府,將政權機構從高郵遷到這裡。接著,他又派二弟張士德全面出擊。張士德一鼓作氣攻下了常州、松州、湖州和杭州等地。這樣,富饒的長江三角洲一帶,幾乎全成了張士誠的天下。
這便是朱元璋攻下應天后的天下大勢。從這個大勢上看,朱元璋當時是十分安全的。北面是劉福通的紅巾軍,元軍主力忙著與劉福通交戰,一時不可能顧及到他朱元璋。西面是徐壽輝的“天完”政權,東面是張士誠的部隊,雖然徐壽輝和張士誠跟朱元璋並不是一家子人、不屬於劉福通的“宋”政權統轄,但他們當時也都在與元軍交戰,這便從客觀上保護了朱元璋。而朱元璋的南面,主要是浙江的東部地區,只存在著一些零散的元軍據點,這些元軍據點,自保都成問題,當然更不可能對朱元璋構成什麼威脅了。
朱元璋對天下形勢的了解是很透徹的。看起來,應天城的北面西面和東面都有一股很強大的軍事勢力阻擋著元軍,朱元璋的紅巾軍似乎應該向南向浙東一帶發展才對頭。但朱元璋不這麼看。朱元璋以為,向南發展那是以後的事,首當其衝的是要確保應天城的安全。朱元璋當時的地盤很小。以應天為中心,西北到滁州(滁陽),西南到和州,東南到句容溧陽,南面僅達蕪湖。朱元璋看得很清楚,西邊的徐壽輝和東邊的張士誠,現在雖然都在與元軍交戰,但只要一騰出手來,就肯定會朝著應天一帶發展。朱元璋小小的地盤,怎禁得徐壽輝和張士誠兩邊的擠壓?所以,朱元璋就必須抓緊時間在應天城的東西兩面搶占一些戰略要地作為屏障,來拱衛應天城。
相比較而言,當時的徐壽輝距應天城還有一段距離,即使徐壽輝想向應天一帶發展,也還要等相當一段時間。而張士誠就不一樣了,他幾乎只要向西跨一步,就可以跨到應天城下了。因此,朱元璋的當務之急,是要在應天城的東面構建一道防線,擋住張士誠西進的步伐。而且動作還要快,慢一慢,等徐壽輝也要圖謀應天了,那朱元璋就兩面受敵了。而朱元璋當時的實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同時向張士誠和徐壽輝開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