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立即就明白了李善長的意思。投降是假,緩兵之計是真。只要察罕帖木兒同意了朱元璋的請降,那朱元璋就至少可以獲得以下兩大好處:一,元軍不會再來攻打應天了,張士誠也不會對應天有什麼圖謀,因為張士誠早已投靠了元廷;二,“投降”元廷之後,朱元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打著元廷的旗號,繼續他對陳友諒的軍事行動,消滅了陳友諒之後,再回過頭來迅速地打垮張士誠,待打垮張士誠之後,朱元璋就不會懼怕那個察罕帖木兒了。要是在過去,朱元璋是不會生起投降元廷的念頭的,也不敢生這個念頭,因為那時候劉福通的實力非常強大,朱元璋還要靠著劉福通這棵大樹乘涼。但現在不一樣了,劉福通自身都難保全,朱元璋自然就不會再把劉福通放在眼裡了。不過話又說回來,投降元廷畢竟不是一件什麼光彩的事。所以,朱元璋和李善長雖然決定了要“投降”察罕帖木兒,但也沒敢聲張,而是極其秘密地做著有關準備。李善長為朱元璋寫了一封“請降書”,其言辭誠懇委婉,足以讓人動容。朱元璋立即就派親信手下北上,將這封“請降書”送到了察罕帖木兒的手中。這以後,朱元璋就一心一意地等候著察罕帖木兒的回音了。
讓朱元璋有些不解的是,察罕帖木兒好長時間都沒有回音,而且,朱元璋派去送信的手下也沒有回來。只不過,元軍向應天進軍的步伐,暫時停止了。
朱元璋問李善長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很快,朱元璋就得到這麼一個消息:那察罕帖木兒被手下田豐、王士誠等人刺死,其兵權由養子擴廓帖木兒繼承。
經與李善長商量,朱元璋決定再“投降”一回。於是李善長又寫了一封“請降書”,其措辭比上一回的“請降書”更為委婉誠摯。朱元璋派人將它送到了擴廓帖木兒的手中。
這一次,擴廓帖木兒的回音馬上就傳到了應天。說得準確點,也不是什麼“回音”,而是擴廓帖木兒派了三個使者到應天來直接與朱元璋洽談“投降”事宜。這三個使者的來頭都不小,為首的叫張昶,是元廷的戶部尚書,另二人分別是郎中馬合謀和張璉。張昶等人給朱元璋帶來了御酒、八寶頂帽和任命朱元璋為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的詔書。顯然,招降朱元璋,不僅僅是擴廓帖木兒的主意,更是元順帝的決定。
張昶一行三人到達應天后,受到了朱元璋的熱情款待。照這種情形發展下去的話,朱元璋是極有可能戴上元順帝所賜的那八寶頂帽的,儘管這一切並非朱元璋真心所願。然而,朱元璋最終並沒有戴上那八寶頂帽。原因是,元廷內部的勾心鬥角再一次成全了朱元璋:握有兵權的擴廓帖木兒和另一位握有兵權的元廷大將孛羅帖木兒互相之間打了起來。這可不是一般的爭權奪利,擴廓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的幾十萬大軍絞纏在一起,打得昏天黑地不可開交。元順帝幾次下詔調停,卻也無濟於事。也就是說,元軍主力忙於內戰,已經沒有時間沒有力量再南下應天了。實際上,擴廓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的這次內戰,幾乎完全消耗殆盡了元廷的軍事實力。從此,元軍差不多已經無力再向朱元璋發動致命的進攻了。由此看來,朱元璋最終能當上皇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沾了元廷內部勾心鬥角的光的。莫非,這就叫做“天意”?朱元璋笑問李善長道:“李先生,我們現在還要向元朝投降嗎?”李善長正兒八經地回道:“該投降時就要投降,不該投降時決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