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駱賓基:《中國上古社會新論》,華夏出版社1991年版。
③馬世之:《龍與黃帝部族的圖騰崇拜》,《中州學刊》1988年第2期。坡遺址出土了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圖案④。這是距今5千年前的傑作,有人曾稱之為中華第一龍。它的出現,儘管不可避免還有別的意義,但至少說明,在仰韶文化後岡時期,龍的象徵已經在原始人的意識中紮下了根。
西水坡的蚌龍,出土在45號墓內,是一座豎穴土坑墓,從清理後的現象來看,北部比較規整,其它三面都向外突出,成為一個橢圓形狀。墓內共埋葬4人,墓正中一人頭向南,身材高大,仰身直肢,左右分別用蚌殼精心擺成龍和虎的圖案,頭均向北。龍圖案呈拱背形,似張牙舞爪,屈身欲騰飛狀。龍身長1.78米,頭向北,背朝西,全是用未加工的自然蚌殼擺塑而成,其中,牙、爪選的是帶尖的較長的蚌殼,眼睛選用圓形蚌殼,舌頭則是長而端圓的蚌殼,而表現在全身鬃毛的凹處和凸處,是蚌殼的尖端向上和向外而形成,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效果。龍主體效果非常明顯,氣勢也極為壯觀。虎圖案呈行走狀,昂首垂尾,神態兇猛。身長1.39米,虎頭朝北,背朝東,身部稍高於頭部,四肢交遞,牙齒外露,張口伸舌,似下山猛虎,形態生動。另外還出現了呈奔跑狀的人騎龍虎圖。在與此相關的墓內,其東、西、北三面還分別葬有三人,現象也十分明顯。墓正中的壯年男子,應是該墓的主人,他生前可能是一個地位高、權力大的人物,並非是氏族內部的普通成員,因為有三人為其殉葬。這種現象與龍虎圖的出現,應是當時對墓主人的祭祀或其它宗教活動而留下來的。這座龍虎墓出土的蚌龍,是中國目前發現時代最早、造型最大、形象最為逼真的一條龍。蚌塑龍的年代距今6000多年,可以當之無愧的稱為"中華第一龍"。這一重大發現,有力地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就是龍的民族,炎黃子孫就是龍的傳人。這條在地下沉睡了6000多年的蚌龍,最終還是破土而出,向人們訴說著,中國就是龍的大地。
自古以來,龍和虎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都是神武和權力的象徵,這處在墓主人左右擺成的蚌龍蚌虎,一是對墓主人的崇拜,同時也是對龍和虎的崇拜。可見,龍和虎在中國古代人們的意識形態中,曾起到了一種不可估量的作用。從濮陽的蚌龍蚌虎圖看出,在原始社會,龍作為氏族的祖先和保護神(圖騰)而存在,往往把古史傳說時代的英雄人物和龍聯繫在一起,在《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可見對龍加以神化的程度。古史傳說和文獻記載,都證實了龍與中國古代許多民族有著密切的關係,考古發掘也提供了較多的實物資料。甘肅武山縣曾出土過一件彩陶瓶,其圖案具有較原始的龍圖騰象徵,瓶上繪有誇張的人面龍(蛇)身圖形,體現了人與龍的關係。
眾所周知,龍是一種非常神秘的動物,它是古代人們幻想出來的,至今還有人認為龍生活在天上,也有人認為龍生活在水中。可見龍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差別,就像上文列舉的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謂虬龍,無角者謂螭龍等等。
在考古資料中,引人注目的是在中國北方地區遼河流域的紅山原始文化中,發現了重要的龍的資料。紅山文化所處的時期,大約距今5、6千年,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這個時代也正是中國上古史中社會激烈變動和文化交匯的轉折時期。在遼寧阜新縣胡頭溝、內蒙古的三星他拉村發現的屬於紅山文化的遺址中,龍圖騰的現象表現得非常突出,從而使我們看④《濮陽西水坡遺址試掘簡報》,《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