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種現象比較普遍,通過它可以探討中國原始時期的宗教形式,所以新石器時代葬豬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①。
對葬豬這種現象的認識,目前還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是作為財富的象徵;二、體現了畜牧飼養業的發達;三、屬於宗教現象。
第一種意見,認為原始社會末期,當私有制出現以後,人們占有財產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在原始人看來,一切能夠作為財富的,就是在死後,也要跟在他身邊,不失其本身的價值。因此,葬豬是財富的象徵。
第二種意見,認為社會發展到原始社會中後期,農業發達了,人們的居住生活穩固了,所以也帶動了人們對家畜飼養的重視。
這些意見不無道理,從考古發掘的資料來看,原始社會中私人占有財產的現象的確存在,墓中的隨葬品,一是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一是體現了人們占有的心理,如果按照財富的象徵來推論的話,這種占有的現象應該越發展越嚴重,同時,人們也不會只把家畜看作私有財產,而應當與其它財產相適應,就是說,除占有豬這種財富外,還應該占有其它生產資料。而墓葬中所反映的情況卻不盡相同,有的比較大型的墓,豬的數量很少,或者沒有,但其它隨葬品比較豐富。而有的墓,其它隨葬品不多,隨葬的豬卻很多,有的墓中還埋葬有整豬。
這就說明,一切事物都在運動發展之中,把家畜看作私有財富這種意識形態,當然也不會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的發展,墓葬中隨葬的豬和專門埋葬的豬的現象,又染上了宗教祭祀的色彩,尤其是專門設立的家畜埋葬坑,更是與當時的殺牲祭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結合民族志的材料,對於葬豬與宗教的關係會看得更清楚。海南島的黎族曾流行用豬或牛的下顎骨祭奠死人,並有隨葬於墓中的習俗①。
我們知道,動物崇拜在原始氏族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形成動物崇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較突出的一點是,飼養動物要比獵獲動物更容易。原始人把飼養的各種動物作為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它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基礎,尤其在遊牧部落中,畜牧經濟則顯得更為重要。
正因為如此,才把家畜反映在宗教和意識形態上。在遊牧部落中,當飼養業發展起來以後,便逐漸縮短了人與動物的關係,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由於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方式直接相關聯,也就逐漸產生了動物和人一
①王仁湘:《新石器時代葬豬的宗教意義》,《文物》1981年第2期。
①志遠:《海南島黎族人民的葬俗》,《考古通訊》1958年第2期。
樣的信念,認為它們也都有神靈。例如在我國民間,有的地方仍然有殺豬羊敬神的習俗。在中國少數民族中,人與動物的關係更為密切。在鄂溫克人的祖先看來,人與動物都有靈魂,因而把動物看成是精靈居住的實體。還流行著對山羊屍體埋葬的習俗②。在中國西南地區的普米族、拉祜族的苦聰人中,也有一種敬狗的習俗,他們認為狗是獵手的夥伴和助手,草原上的牧民更認為狗是牧場的忠實保衛者,當狗死了以後,便要為它進行慎重的埋葬③。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在新石器時代較早期階段已經出現了埋葬家畜的現象,中期以後開始變得比較普遍,成為宗教意識中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