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殷墟之外,凡是商朝奴隸主貴族所在或統治的地方,都存在著人祭祀的現象。在鄭州、輝縣、洛陽以及河北、山東、江蘇等地,都發現有商代王都用人作祭祀的證據。同時,商代的宗教人祭,不僅用於祖先神靈的祭奠,而且也用於其它宗教活動。
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中,發現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築,在不到500平方米的範圍內,共揭露出房址12座,在房子的周圍和房基下,都有祭祀用的人頭骨。其中7號房子的牆角下和房子倒塌的牆土中,就發現了十幾具作為祭祀犧牲的人頭骨。另外在其它房子內也有類似現象,很顯然,死者即是祭祀中的犧牲。
在商代,除了用奴隸或牲畜祭祀祖先神靈外,同時還盛行社祭儀式,社祭也要用人和牲畜作為犧牲,其內容多與祭天或求雨有關。
在江蘇銅山丘灣發掘了一處商代社祭遺址,其中發現一處特殊的墓地,範圍約75平方米。共發現奴隸骨架20具,人頭骨2個,狗骨架12具。特殊的是,在這個墓地中心,有4塊大石頭,人和狗的分布及頭向均朝著大石頭,呈圍繞狀,葬式為俯身屈肢,又多為雙手捆綁在背後,表現出了被迫死亡的狀態。狗骨架也呈俯身狀。人骨鑑定都是青壯年男女。
從遺蹟的現象來看,中間的大石頭作為祭壇,祭壇的四周分置有奴隸和狗,可見當時祭祀的場面之大,這顯然是當時搞大型宗教祭祀活動後留下的遺蹟。人和狗都是祭祀中的犧牲品。從人骨和獸坑疊壓打破的現象來看,這處祭祀遺蹟是由兩次祭祀活動留下來的,第一次用人3具,人頭1個,狗10具,距大石頭較近。第二次用人17具,人頭1個,狗2具,距大石頭稍遠。古代社祀的性質,與祈求豐收的農事祭祀活動有關。銅山丘灣遺址以大石頭為神祇的祭祀,與《淮南子•齊俗訓》中所記載的"殷人之禮,其社用石"是相符的。聞一多考定,"社神即媒神","古之高媒以石為主"①。陳夢家考定,"以石為主,最初或系自然石之原始崇拜,蓋古於石室為始祖神靈所居,故於其中置石主以表之"②。
從商以來,一直到周代,祭社主要用樹。《論語•八佾》中載:"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周人•地官•大司徒》載:"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之,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用樹和石頭作神祇,能起到牢固耐久,長期流傳的目的。銅山丘灣以大石頭為中心,曾進行過兩次祭祀活動,便能看出這種用意。
商朝貴族把人奉獻給"粟米之神",是延續和發展了原始社會初民的自然崇拜,所不同的是,原始社會出現的人祭,並不是階級對抗的產物,純粹是原始宗教中的一種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商朝出現的人祭,帶有明顯的階級性。因此,它與原始社會的人祭有著本質的不同。
祭祀在殷商奴隸社會中,是奴隸主階級的一項重要的社會活動,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活動。《左傳》中說:"祀,國之大事"。在殷人的祭祀活動中,他們的祖先也就成了人格化的祖宗神,這也說明了殷人的祭祀活動,通過宗教的形式,起到了保護奴隸主階級尊嚴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為當時的經濟基礎服務的目的。
根據殷墟發現的甲骨文記載,從盤庚遷殷到帝辛滅亡的273年間,用作殺人祭祀的人數,可達萬人之多。每次祭祀活動,少者10餘人,多者幾十人,甚至達到上百人。有人從現存國內的甲骨資料中,找到有關人祭的甲骨1350多片,上面刻有卜問人祭的卜辭,就有1990多條。可見商代用作宗教方面的人祭,規模之大,範圍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