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奴法典》還制定了眾多殘酷的刑罰,專門鎮壓低級種姓吠舍、首陀羅的反抗。如“低級種姓用肢體的哪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還規定首陀羅如果評論婆羅門祭司的品行,就要用滾燙的熱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殺死婆羅門的人應處以最痛苦的死刑。但是,高級種姓殺死首陀羅可用牲畜抵償,或者只簡單地淨一次身就行了。
此外,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職業、婚姻、服飾、起居、飲食等做了繁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同一個房間裡,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如一個100歲的剎帝利看到一個10歲的婆羅門,也要像兒子對待父親那樣畢恭畢敬。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在各地都有自己的組織,並有種姓長、種姓長老會以及種姓全體大會,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那些被開除種姓的人也歸於賤民之列。
總的說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階級壓迫的表現。雖然歷經了幾千年,種姓制度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並且演變得越來越複雜。
史詩《摩訶婆羅多》
在印度一年一度的廟會上,藝人們都要朗誦古詩《摩訶婆羅多》。因為它太長了,所以藝人只能朗誦其中的精彩片斷,而聽眾則常常會被感動得淚流滿面。
“摩訶婆羅多”的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家族的故事”,據說作者是印度傳說中的大聖人毗耶娑。該詩長達20多萬行,比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奧德賽》的總和還多7倍,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摩訶婆羅多》講的是古代印度兩個家族從互相廝殺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相傳古印度有一個呵國,國王叫持國,是個瞎子,所以國家大事都由他弟弟般度主持。持國有100個兒子,他們組成了一個家族,叫俱盧族,太子難敵是家族首領。般度有5個兒子,也組成了一個家族,叫般度族。
般度的5個兒子個個武功出眾,遭到了俱盧族的嫉妒。般度死後,俱盧族和般度族又開始爭奪王位。難敵為了獨占江山,經常想謀殺般度族五兄弟。
一次,太子對五兄弟說:“我最親愛的五位兄弟,父王在清淨的地方建立一座房子,你們從今天起搬到那裡去住吧。”五兄弟不知道這是個陰謀,爽快地答應了。
他們哪裡知道這間房子塗滿了易燃的樹膠!當五兄弟住進去後,太子立即命人將房子點燃。頃刻間,房子濃煙滾滾,燃起熊熊烈焰,一下子就燒得精光。太子得意地大笑起來,以為只要燒死了五兄弟,王位就唾手可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