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的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之後,希臘世界最偉大的思想家是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是歐洲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他是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被人們稱作“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出生、成長在一個充滿著高貴而又有醫學氣氛的家庭。依照傳統,亞里士多德本該繼承父親的衣缽,但他卻在醫藥的薰陶中,表現出對科學的愛好。
17歲時,亞里士多德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鑽研各種知識長達20年之久,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被柏拉圖稱為“學院的精英”。可是,柏拉圖又說:“要給亞里士多德戴上韁繩。”意思說,亞里士多德非常聰明,思維敏捷,不同於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亞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師,但是,在很多問題上,他又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愛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在學院裡,亞里士多德經常和柏拉圖爭論,有時候,會把老師問得答不上來。他不同意柏拉圖把真實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觀點。他提出這樣的問題:樹就是樹,由種子長成,結出果實。離開實實在在的樹,僅僅是頭腦中的樹的概念又有什麼意義呢?
後來,亞里士多德終於拋棄了柏拉圖的許多唯心論觀點。他認為,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是永恆的,不是靠什麼觀念產生的。是先有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三角形狀的東西,然後在人們頭腦中才有三角形的觀念。代數和幾何的定律是從自然現象中抽象出來的。
他還認為,生命和世界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時間、空間和物質。這些都具有一定的辯證法觀點。但是,亞里士多德碰到一些解釋不了的現象,還是要把老師的一些唯心論的觀點搬出來幫忙,常常弄得自相矛盾,在唯物論和唯心論這兩種觀點中搖來擺去。
柏拉圖去世後,亞里士多德來到小亞細亞的阿索斯城,在城主赫爾麥阿伊斯的宮廷做客,並娶了城主的侄女皮提阿斯為妻,生有一女,與自己的母親同名。皮提阿斯死後,亞里士多德與他的侍女赫爾皮利斯同居,得一子,取名尼科馬霍斯。
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曾受馬其頓王之聘,教育王子亞歷山大。回雅典後,亞里士多德在呂刻翁自立學院,專心教育和著述,經常在走廊邊走邊講授,後世稱他的弟派為“逍遙學派”。
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工作得到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贊助。據說這位躍馬東方的“帝王”派了成千的人員供他支配,有打獵的、捕魚的、養蜂的、餵鳥的等等,分布在希臘和亞洲的各個地區。這樣便幫助他建成了一座規模可觀的生物實驗室。亞歷山大還下令為亞里士多德搜集各邦各城的法律政治資料,為他提供800塔蘭特的研究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