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奪取全國政權後,在行政、軍事、宗教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他取消以前的四帝共治制,委派自己的親信治理帝國各個部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他在行省中施行軍政分開的政策,軍事首長直接向皇帝負責,從而使皇帝完全掌握了軍事大權。宗教方面,他對基督教進行保護和利用,把基督教變為帝國政權的可靠支柱。
君士坦丁的大兒子17歲,名叫克里斯普斯,奉命去保衛萊茵河邊界和治理高盧。但是他受了別人的蒙蔽,把大兒子處死了。這樣,君士坦丁與前妻的唯一兒子就死了,而他的新任妻子的三個兒子被委以重任,治理帝國的一些地區。
其中,君士坦丁二世掌管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康士坦提烏斯二世掌管亞洲行省和埃及,康士坦斯掌管義大利、西伊利里亞和非洲。此外,君士坦丁的兩個侄兒達爾馬提烏斯和漢尼巴里阿努斯治理著較小的地區,前者駐在哥特前線,後者在黑海沿岸。
君士坦丁本人統治的只是巴爾幹半島和黑海附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邊境多瑙河一線。
隨著帝國重心的東移,君士坦丁於公元330年把首都從羅馬遷到東方的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意為君士坦丁之城。為營建新都,他大興土木,從帝國各地調集石料、木料,用於建造宮殿、教堂、圖書館和大學等。他還大力提倡文學和藝術,採用各種措施吸引世界各地的傑出人才來到君士坦丁堡,使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
君士坦丁在統治期間,雖然宣布基督教合法,鼓勵臣民們與他一同接受這個新信仰,但他從沒有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直到公元335年5月22日,君士坦丁身患重病,他才最終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儀式,可是,他卻在接受洗禮幾天後死於尼科米底亞駐地。
羅馬帝國的分裂
當羅馬共和國的政權落到獨掌兵權的屋大維手中時,標誌著共和制度的沒落,羅馬帝國的開始。
由於內戰的結束和對周邊民族、地區擴張戰爭的暫時停止,使得航海和各項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所以在公元1到3世紀,羅馬帝國的社會經濟出現了一個比較穩定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羅馬和平”。當時的羅馬帝國地域非常的遼闊,它東至美索不達米亞,南及北非廣大地區,西臨大西洋,北抵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成為稱雄一時的強大帝國。由此羅馬城則被稱為“永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