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7年春天,奧古斯丁接受了權勢顯赫的米蘭大主教安布羅西為他主持的洗禮,投身基督教會,並成為基督教熱情的支持者。公元388年他回到家鄉,按當時修道院習俗隱居了3年。
然而,在隱居的三年時間裡,奧古斯丁並不像一般隱士那樣真正地隱居,而是以隱居為掩護,從事種種秘密活動,他和他的朋友結成了一個小的宗教團體,以求擴展勢力。同時,他把鬥爭的矛頭指向摩尼教,以向教會獻媚。為此,他寫了幾種論著,出席公開辯論,詆毀摩尼教。
這樣,奧古斯丁在教會內開始有了點名氣。公元391年,隱居期滿,他在希波城拜謁該城主教瓦勒里烏斯,受到賞識,被選為希波教會的神甫,舉行了神職人員授職禮,並當上了瓦勒里烏斯的助手。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頒布法令取締異教,使基督教正統派成為羅馬國教。正統教會加緊迫害異教和異端。公元395年,瓦勒里烏斯死去,奧古斯丁升為希波主教,此後一直任職到死。
雖然希波城不是一個重要城市,但是奧古斯丁才華卓越,很快就成為基督教界最受尊敬的領袖之一。他體質孱弱,卻在速記員的幫助下寫出了大量的宗教著作。他的布道至今尚存的約有500篇,書信200多封。他的最著名、最有影響的兩部著作是《論上帝之城》和《懺悔錄》,後一部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自傳之一,是他在加多歲時寫成的。
奧古斯丁寫作《懺悔錄》的目的是想通過分析、解剖、暴露、批判自己為目的,把自己標榜為一個熱愛真理的人,從而鼓吹宗教狂熱,把基督教說成是最符合真理的教派。
《上帝之城》是一部鴻篇巨著,全書共22卷,奧古斯丁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歷史哲學。
奧古斯丁的論著形成了龐大的複雜的體系,但最基本的基礎和中心是精神高於物質,上帝高於一切。他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上帝主宰一切。上帝給人的啟示是人們獲得智慧和認識真理的源泉,人類中有一部分人可以得救,他們升入天國是因為上帝的恩惠。
奧古斯丁是基督教正統派的神學體系的集大成者。在公元5至公元11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他的神學在西歐基督教會內居於最高權威的地位。他被教會奉稱為“聖人”,稱作“聖奧斯丁”。直到今天,奧古斯丁的名字還為基督教世界所尊崇。
公元430年5月,日耳曼族汪達爾人,包圍了希波城。同年8月28日,76歲高齡的奧古斯丁在被圍的希波城內告別了人世。
法蘭克王國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