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領導下,聯合實驗組緊張地開展了研製工作。細菌學家們每天要配製幾十噸培養液,把它們灌入一個個培養瓶中,在裡面接種青黴菌菌種,等它充分繁殖後,再裝進大罐里,然後送到錢恩那裡進行提煉。
提煉工作繁重而艱難,一大罐培養液只能提煉出針尖大小的一點點青黴素。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無數次實驗後,錢恩提取出了一小匙青黴素。把它溶解在水中,用來殺滅葡萄狀球菌,效果很好。即使把它稀釋二百萬倍,仍然具有殺滅能力。
聯合實驗組選擇了50隻小白鼠來進行試驗,他們給每隻都注射了同樣量的足以致死的鏈狀球菌。一個小時之後,對其中25隻老鼠注射青黴素,對另外25隻老鼠則不予治療。實驗結果,不注射青黴素的白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的只有一隻死去。
取得以上結果之後,佛羅理和錢恩開始了人體實驗。第一個試用者是敗血症患者,他是一位45歲的警察,當時已危在旦夕。使用青黴素後,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遺憾的是青黴素量太少了,幾天後藥品用完了,患者病情又再度惡化,不久就死了。
經過這件事,佛羅理意識到,想要青黴素能廣泛地用於臨床治療,必須改進設備,進行大規模生產。但這對聯合實驗組來說,還是無法辦到的事。因為當時的英倫三島處於德軍的猛烈空襲之下,大量生產青黴素幾乎不可能。
1941年6月,佛羅理和錢恩遠涉重洋,到美國去尋求投產藥廠。因為當時美國珍珠港遭到日本襲擊,於是美國政府開始鼓勵醫藥公司進行合作,加速生產青黴素。到了“二戰”後期,已經有足夠的青黴素可以用於治療所有受傷的盟軍戰士。戰爭結束後的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給了青黴素的發明者——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博士、病理學家弗洛里博士和德國化學家錢恩。
直到今天,青黴素仍是流行最廣、應用最多的抗菌素。青黴素能殺滅各種病菌,還可以治療各種炎症,而且對人體幾乎沒有毒性。因此除了極少數對青黴素過敏的人,大多數病人都能藉助青黴素恢復健康。
巴甫洛夫與條件反射
1904年,諾貝爾獎基金會該年度的生理學和醫學獎金,授予了發現“條件發射”的巴甫洛夫教授。巴甫洛夫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