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後40多年裡,美蘇之間或明或暗進行爭鬥的事件屢屢發生,加劇了世界和地區性緊張局勢,有時甚至戰爭一觸即發。
美蘇兩國之間的爭奪主要表現在常規和核軍備競賽上。而兩國間的對峙好幾次達到戰爭的邊緣,20世紀60年代初期發生的古巴飛彈危機,20世紀40年代末和50、60年代發生的幾次柏林危機,便是突出的事例。
然而,美蘇兩大巨頭都知道,他們之間如果發生直接衝突將是災難性的,雙方武庫中的核武器能將100個地球炸得粉碎。所以,每次衝突過後,都要搞一段緩和,有時,還真的給人以捐棄前嫌攜手共進的印象。
但是,“緩和”並不可能真正緩和雙方緊張對峙的冷戰關係。自從1979年前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後,80年代的美國里根政府對前蘇聯又開始採取強硬政策,大力擴軍備戰,特別是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美國不惜耗費巨資,力求運用高技術手段謀取能壓倒蘇聯的軍事優勢。蘇聯不甘落後,從此雙方展開了冷戰中又一輪更危險的軍備競賽。
40多年的冷戰使美蘇雙方消耗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傷了元氣,使兩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均下降。相比之下,蘇聯更是吃力得多,其後果也更嚴重,導致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調,發展停滯。
為擺脫眼前困境,1985年戈巴契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在外交上提出“新思維”,對美國轉而採取守勢,逐步甩掉東歐、越南、古巴等“包袱”,收縮戰線以求得喘息時間。
1989年1月布希總統入主白宮後,美國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把對蘇政策的重點從軍事對抗轉為和平演變。此後,不久,蘇聯、東歐以政治多元化開始發生劇變。
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首腦布希與戈巴契夫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舉行了一次非正式會晤,雙方宣布結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以來形成的美蘇劃分勢力範圍的雅爾達體制,“將其拋進地中海底”。
1990年10月,冷戰最重要的象徵之一,豎立了30年的柏林圍牆被推例,東德被西德吞併,德國統一。11月,歐安會各成員國首腦匯集巴黎,締結了“新歐洲巴黎憲章”,冷戰正式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