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北約繼續擴大。1952年,希臘和土耳其加人;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加入,並且引發與蘇聯集團的重大衝突,直接導致了華約組織的建立。
1951年,北約組織建立聯合武裝部隊,成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由美國人出任最高司令官,最高司令部下設3個戰區司令部等機構。美國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由此加強了對西歐國家的控制,確立了美國在西歐的霸權,進而利用北約組織服務於美國的世界稱霸戰略。
北約組織內部常有分歧,尤其是各成員國對美國的稱霸表示不滿。1966年,法國就因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與美國鬧翻,宣布退出“北約”的軍事機構,撤回自己的部隊,同時迫使“北約”的軍事指揮機構和數萬美軍撤離法國。在後來的科索沃戰爭期間,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因此,北約組織內部也並非是鐵板一塊。
華沙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積極幫助一些東歐國家建立社會主義政權,與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簽訂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也因此擴張了蘇聯的勢力範圍。
1949年北約組織的建立使蘇聯感到自身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同年,蘇聯外交部針對美國國務院的聲明進行嚴厲譴責,把北約稱作“美國和英國統治集團推行侵略政策的主要工具”。此後,蘇聯在各種場合都猛烈地抨擊北約組織,並向聯合國大會上訴。
但是,美國等北約國家對蘇聯的反應不予理睬。並於1954年10月正式簽訂接納聯邦德國的巴黎協定。聯邦德國假如北約,說明北約的威脅已經迫近到了蘇聯周邊,因此蘇聯對此大為不滿。
11月13日,蘇聯政府立即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布照會,要求他們不要批准《巴黎協定》,並建議召開全歐洲會議,討論防止德國軍國主義的復活問題,但遭到西方國家拒絕。
11月29日至12月2日,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東德、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8國於同月11日至14日在華沙舉行會議,締結八國友好互助條約,建立華沙條約組織。條約有效期為20年,期滿後可以延期10年。
條約規定,當締約國之一遇到武裝威脅時,其他締約國應採取一切必要的方式給予援助;設立統一的武裝部隊司令部和政治協商委員會締約國不參加與華約相反的任何聯盟或同盟,不締結與華約相反的任何協定。華約還歡迎一切贊同該條約的國家參加。
華約組織的主要機構有政治協商委員會和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政治協商委員會下設國防部長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和聯合武裝力量司令部等機構。上述兩機構總部均設在莫斯科。至此,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終於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