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20日,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在柏林南郊靠近波茨坦的度假村召開萬塞會議(Wannsee Conference),海德里希為首的15名政府官員出席會議,帝國中央保安局猶太人處處長艾希曼等制定決議,決定把所有猶太人集中起來,放逐到馬達加斯加。由於二戰愈演愈烈,放逐猶太人的計劃暫時無法實行。
萬塞會議形成的“最終解決方案”是在歐洲搜捕猶太人,將他們集中東運,組成勞改隊,任其在艱苦的勞動和生活條件中“自然減少”。萬塞會議的最終文件突出勞改性質,沒有提到“滅絕”、“處死”。但此後不久,波蘭滅絕營中出現了第一個毒氣室。
萬塞會議遺址陳列著英、法、德、意、西班牙、阿拉伯、希伯萊、日本、荷蘭……十幾種文字的宣傳材料,譴責國社黨迫害猶太人,要求德意志民族自覺自省。
我在萬塞會議舊址發現這樣一條史料:“1939年10月以前,上海是世界上唯一接受猶太難民的城市,這年共有14000名猶太難民逃亡上海,他們大多都在中國找到了工作。1941年戰爭爆發後,逃亡上海的難民增多到17000人,其中90%是猶太難民。1943~1945年日本人占領上海,這些難民再次被拘留。”看到這些我淚流滿面,搶著對展板前參觀的每一個德國人說,我就是中國人。
四、中國歷來寬容有各種怪癖、無家可歸的外國人。
中國歷來寬容有各種怪癖、無家可歸的外國人,盛唐的番僧、崑崙奴……都是如此。河南人在宋朝就開始容留精明、吝嗇的猶太人,中國人寬厚地把猶太教稱作“一賜樂業教”。
文明的歐洲迫害猶太人由來已久,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占領巴勒斯坦,對猶太人實行殘酷統治,絕大多數猶太人被逐出耶路撒冷以至整個巴勒斯坦而流落世界各地。中世紀,猶太人飽受封建主與僧侶的壓迫。盎格魯-撒克遜最著名的W·莎士比亞1596年發表《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把猶太人夏洛克描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棍。
1879年德國作家W.馬爾最早使用“anti-Semitism(反猶太主義)”這個詞,用以表述近、現代仇視、排斥、壓迫和殘害流落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社會思潮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