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整片貫穿納粹的“權力意志”、“超人意識”和“沒有表演的表演”。畫面突出北歐高反差的神秘主義,空泛、高亢、不容分說。健美的形象、優美的構圖、豐富的光影變化,蒙著一層瘮人的涼氣。納粹宣傳部撰寫的解說詞亢奮、狂熱、煽情,居高臨下、盛氣凌人。
1938年4月20日,勒妮把《奧林匹克》獻給親愛的元首,作為希特勒四十九歲生日的獻禮作品。這讓酷愛藝術的希特勒再次興奮。遠在莫斯科的史達林也十分高興,特地給希特勒和勒妮分別發來賀信,說勒妮的作品“深深打動了他——史達林同志”。
四、“你拍攝什麼,必定毀了什麼。”
戰後,勒妮先被美軍逮捕,隨後又被法軍逮捕,關進奧地利英斯布魯克女子監獄。西方民眾普遍具有寬恕精神,可由于勒妮拒絕反省,堅持自己是“單純的報導,事實的電影化”,被民主制度剝奪了從業資格。以後勒妮虛報年齡獲得潛水執照,組織劇組去蘇丹拍攝戰亂,出版畫冊《駑巴人》……由於根深蒂固的法西斯美學,勒妮所有作品都唯美、空洞而缺乏深度。而《駑巴人》完全剽竊自卡帕的好友喬治·羅傑。
喬治·羅傑(George Rodger)是僅次於卡帕的好玩的人,他的父親是蘇格蘭長老會會員,自幼上貴族學校、精通騎術,19歲已經隨皇家海軍兩次環遊地球。他最初的夢想是當作家,因出版社為其處女作《太陽》配發的插圖太爛而改行自己拍照。他是邱吉爾兒子魯道夫·邱吉爾的好朋友,曾和脾氣暴躁的法國男爵駕車穿越撒哈拉,到過巴格達、報導過滇緬公路、採訪過蔣介石和宋美齡,還和“醋喬”史迪威中將合過影。酒鬼卡帕不會開車,而羅傑一生都離不開大馬力的大吉普。他先開一輛繳獲自德軍的“邁巴赫12缸越野車”,以後一直開美國造的各種8缸大吉普。義大利撒拉諾戰役中,羅傑多次蹲在吉普車的方向盤底下,高速穿越機槍封鎖的德軍陣地。
喬治·羅傑脖子上總有條漂亮絲巾,一貫紳士派頭,一諾千金。當初他和卡帕都從安齊奧戰場上撤下來,在義大利作短暫休假。兩人約定,日後誰要是能活著到巴黎,都要給對方在朗切斯特酒店訂房間。1944年卡帕隨法軍解放巴黎,急匆匆趕到巴黎朗切斯特時,發現有人用卡帕的名字訂了房間,上去一查,正是羅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