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金碧輝煌的清真寺矗立在這裡,它就是舉世聞名的“阿克薩和聖石清真寺”(AqsaMosque)。這座著名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僅次於麥加的聖寺和麥地那的先知寺,是伊斯蘭教第三聖寺。“阿克薩”在阿拉伯文里是“極遠”的意思,這個名稱來源於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一次神奇的登宵夜遊七重天的傳說。這座清真寺始建於公元709年馬利克哈里發時代,公元780年毀於地震,後幾經翻建,現保存的大部分建築,是公元十一世紀扎希爾哈里發時代留下來的。這座清真寺主體建築高88米,寬35米,內聳立53根大理石圓柱和49根方柱。圓頂和北門為十一世紀增建。1099年,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時,把清真寺的一部分改為教堂,另一部分當作神廟騎士團的營房和武庫。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從十字軍占領下收復耶路撒冷,下令修復這座清真寺,重建神龕,用彩石鑲嵌的圖案修飾圓頂,並在寺內安置木製講台。
清真寺里還有一座長方形的大禮拜寺——歐默爾禮拜寺(歐默爾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死後的第二位哈里發)。清真寺的北門有一座高大的門廊,系阿尤王朝的蘇丹伊薩於1217年所建,由7個獨立的拱門組成,每一座拱門又與清真寺大殿的一扇門遙遙相對。清真寺前有“卡斯”水池,人們常常聚集在池邊作禮拜前的小淨(淨身之一種,小淨指洗手足、臉、摸頭、淨下;大淨則洗全身)。
以色列軍警在這座清真寺門口檢查進入寺內的阿拉伯人,年輕的阿拉伯男子必須把身份證抵押給軍警換得一張白色卡片後才許進入。奧麗特不敢靠近,一個勁兒催我快走。
緊貼著阿克薩清真寺的西牆,有一條長約50米的隧道,持加里爾步槍、身穿防彈背心的以色列士兵正在入口處檢查一位阿拉伯女人的菜筐。一位士兵粗粗翻看了一下我的攝影包,就放我和奧麗特過去。穿過隧道,就是著名的猶太教聖跡——哭牆(WailingWall,又稱西牆)。
奧麗特告訴我說,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了猶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到了公元前十世紀,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繼位,他用了七年時間,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猶太教聖殿,即所羅門聖殿。它壯觀華麗,所羅門親自主持了聖殿的落成典禮,並代表全體臣民向神主祈禱,這一盛大節日延續了兩星期,聖殿的建成,不僅使所羅門威望大增,而且成為以色列人崇拜的聖地。教徒們來此朝覲和獻祭者不絕,從而成為古猶太人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占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可又被古羅馬人燒毀。阿拉伯人在此基礎上蓋了阿克薩清真寺,僅剩這一堵殘牆。可猶太人仍然珍惜之,這段牆被視為猶太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據說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時,猶太人常聚在這裡哭泣。此後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猶太人常從各地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這與中國古代《詩經》中所抒寫的黍離之感相似,此牆因名“哭牆”。如今,每逢猶太教安息日,還有人到哭牆去表示哀悼,進行祈禱。奧麗特說她小時候就常常跑到這裡偷看猶太人許願的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