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家庭出身和社會影響所致,馮庸很早就從戎,歷升官階,但他志不在此。他與社會民眾頗多接觸,深感民眾生活艱苦。當直奉爆發第一次戰爭時,身在其中的馮庸對內戰殃民有深深的痛惜之心。馮庸曾這樣剖析自己的心態:「我個人19歲的時候就出去做事,在軍隊裡服務,彼時抱著一種直線的思想,打算做一個愛國的軍人,把從前軍閥官僚的惡習氣,統統打倒。不過到了民國十一年1922年戰爭的時候,我受了一個很大的打擊,就是有許多生死相依的青年同學,都因為戰爭而犧牲了,他們的壯志不但沒有做到半點,而且早早就把性性命喪掉,實在可惜之至。我因為受了這種重大的打擊,知道戰爭的確是殘酷的,也實在是以亂亡國家的,所以我就改了一種方針。「
在馮庸看來,偌大一個中國,內憂外患頻仍,國勢漸趨衰微,
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要想改造這個混亂的社會,就得發展民族工業,培養大量的工業人才,走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
1926年,其父馮德麟病故後,馮庸退出軍界仍保留軍銜,準備興辦學校。馮德麟作為奉系軍閥早期將領,20多年間,累積了龐大的家產。馮庸召集欠債的人,當眾焚燒債券;又召集典押土地的人,當眾歸還地契,銷毀借據;再召集家人宣布,將馮家全部財產310萬銀元捐作馮庸大學的校產。當時人們對馮庸的義舉讚不絕口,有詩讚其「翩翩濁世佳公子「。
1927年春,馮庸大學破土動工,「晝夜加工,經之營之「,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即建成一座布局獨特,有教室、辦公室、宿舍達200餘間的大學校園。
一所新型的私立大學--馮庸大學在東北拔地而起,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共招學生五班,預定數計180餘人,10月1日行校舍落成禮,10月10日正式開學,自此以後,黃底藍星,燦爛光輝的馮庸大學校旗,飄揚在中國的東北三省「。
馮庸大學校長馮庸在貫徹民國教育方針的同時,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獨特的視角,創立了「馮庸教育主義「,即「三綱「「八德「「八正「「教養「「始基「。「八德「則是馮庸教育主義的主要內容。「八德「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道德觀念。「八正「是「八德「的補充,是實踐「八德「的方法。馮庸大學辦學方針是貫徹愛國主義的精神,以培養新人、改造社會為基本出發點,加強道德教育、實業教育、軍事教育和體育,並使它們結合起來。在進行這些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實用、實戰,著眼於培養道德純正、體魄健康、有武勇精神、懂軍事、會技術的新青年,從而達到愛國、救國的目的。在馮庸大學牆上寫上了辦學宗旨「造成新中華的青年「,極力主張把愛國主義、民族自立貫穿於教育實踐中。馮庸大學的精神核心,是以傳統的中國文化為根基,貫徹愛國主義精神,關心國家的前途,關心青年人的前途。
隨著馮庸大學名氣日盛,所遵循的馮庸教育主義鋒芒直指日本帝國主義,引起日軍強烈不滿,將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31年19日清晨6點30分,瀋陽城淪陷,整個城市頓時陷入空前的劫難中。21日下午4點,馮庸大學和東北大學及東北大學工廠,均被日軍占領,日本兵在學校內進行全面搜查,搗毀了校舍、實習工廠、辦公設施等,將教室、宿舍的箱櫃洗劫一空。日本兵還蠻橫地強令學生們當天全部離校,不准再上課。
9月22日上午11時,日軍將馮庸大學校長馮庸逮捕監禁。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威迫被關押的馮庸出任東北領袖,組織滿洲獨立,並正式提出兩項條件:一是永遠脫離國民政府,宣布獨立國;二是承認日本在滿蒙一切已得權利。本庄繁還承諾,在軍力上由日方充分幫助,財政由滿鐵株式會社接濟,讓馮庸替代張學良主持東北政局。馮庸大義凜然,斷然拒絕:「因此若殺我,我亦死得光明磊落「,「死耳,誓不為賣國賊「。日本人認為馮庸還有利用價值,所以暫時未對馮庸下毒手。馮庸通過來探望他的老師給學校傳遞了一張紙條:「馮大師生速到北平。「學生們開始準備前往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