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開始為解救馮庸積極地活動。最後在馮庸大學日籍教授岡部平太幫助下,10月3日日軍釋放了馮庸。幾經磨難,28日,馮庸回到北平主持流亡中的馮庸大學校務,籌備馮庸大學復校工作。
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滬抗戰打響,流亡中的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由馮庸率領到上海參加陣地宣傳和救護工作。1933年初,日軍進攻熱河省,馮庸又帶領學生赴承德參加抗日。
1933年6月,馮家私產基本耗盡,馮庸大學再也沒有恢復學校的力量了。經張學良同意,馮庸將學校併入東北大學。
此事在《國立東北大學廿四周年紀念冊》有如下記載:「1933年6月,馮庸大學結束,併入本校,所占原陸軍大學校址,由軍委會撥本校校舍。「馮庸大學絕大部分學生各奔東西。他們有的報考了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少數學生轉到浙江大學和河南大學;還有的回東北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繼續抗日,有的青年投考軍校,報效國家。
馮庸大學從建立到解散,共有三批畢業生。作為東北的第一所私立大學的馮庸大學,歷時六年宣告結束。抗戰期間,他先後任崑山、長興、襄樊等地警備司令、戒嚴司令,戰區軍法執行監等職。1949年,他隨國民黨遷至台灣,先後擔任過台北市長、國有資產局局長、高雄港口司令、空軍等要職。不久,因為台灣空軍誤擊美國外交官私人飛機一事,他受牽連退伍,改任台灣電力公司顧問一直到他1981年去世為止。
第一章 馮庸之父-馮德麟
馮德麟,原名玉琪,又名麟閣,字閣忱,清同治七年 1868 年出生於遼寧省海城市溫香鄉達連村萬里壕。
17歲就投身海城鄉勇、綠林的馮麟閣經過數年的闖蕩,已經將公正俠勇之名散播開來,遼西遼南各地的百姓都稱其為「團總「。而且馮麟閣出道早、團伙大、占地廣、講義氣,已經確定了綠林和鄉勇界前輩的地位。張作霖最初與馮麟閣交往時,就對他充滿了崇敬之情。比張作霖大9歲的馮麟閣經常到張作霖所在的大車店入住,他見張作霖為人機靈、討人喜歡,曾給他講過不少綠林好漢的故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張作霖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清軍敗後,宋慶部隊撤回關里,張作霖也從部隊脫離回到家中。可是重操舊業後他不得不面對貧困窘迫的生活,最後不得不投奔曾經給過他許多幻想的馮麟閣。後來,馮麟閣把他安排在手下董大虎的手下。雖然張作霖並沒有在董大虎手下太久,但與馮的交情卻從此開始。在甲午戰爭和庚子之亂之間,東北幾乎沒有正式軍隊,一些地方鄉紳為了保護老百姓的安寧,聯名請示政府,申請招撫綠林豪客,成立遼河南路兩岸招撫局。當時被推舉為總練長的就是「年力精壯、性情俠邁「的馮麟閣。